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本课题以传统温针灸与现代穴位注射技术相结合,通过观察气虚血瘀型带状疱疹后遗神经痛患者治疗前后临床症状的改善情况,并以视觉模拟量表(Visual Analog Scale,VAS)、现有疼痛强度评定分级(Present Pain Intensity,PPI)、中医证候分级量化表等为观察指标,客观评价温针灸夹脊穴配合穴位注射疗法治疗气虚血瘀型带状疱疹后遗神经痛的临床疗效及安全性,为针灸疗法治疗本病提供疗效确切、操作安全的诊疗技术。方法:选取符合纳入标准的气虚血瘀型带状疱疹后遗神经痛患者70例为研究对象,采用随机数字表法,按1:1比例随机分为治疗组、对照组各35例。治疗组采用温针灸夹脊穴配合丹参穴位注射疗法治疗,取穴:夹脊、阿是穴、足三里。对照组予口服吲哚美辛肠溶片,开始时每次服25mg,每日3次,饭时或饭后立即服,若未见不良反应,可逐渐增至每日125~150mg;甲钴胺片0.5mg/次,每日3次。治疗期间不得饮用咖啡或酒等刺激性饮料,禁止服用与研究药物效用相近的中西药品或采用推拿、烫疗等其他治疗方法,患处避免接触冷水。针灸组治疗5次为1疗程,每个疗程结束后休息2天;西药组连续服用7日为1疗程;两组均共治疗3个疗程后评定疗效。分别于治疗前、治疗后、治疗结束后1个月随访用VAS、PPI、中医证候分级量化表等为观察指标进行评价疗效,并随时记录研究过程中的不良事件。采用统计软件SPSS 17.0对所收集的数据进行统计分析。结果:1.治疗前,治疗组与对照组的性别、年龄、发病部位、病程等一般情况相比较无差异(P>0.05),具有可比性。2.治疗前,两组的VAS、PPI、中医证候评分比较,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0.05),两组具有可比性。3.同组治疗前后比较:疗程结束后,两组的VAS、PPI、中医证候评分与同组治疗前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提示两种疗法都具有良好的临床疗效。4.两组间治疗后比较:疗程结束后,治疗组的VAS、PPI、中医证候评分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1),提示治疗组近期疗效优于对照组。5.两组间随访时比较:疗程结束后1个月,治疗组的VAS、PPI、中医证候评分与对照组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1),提示治疗组远期疗效优于对照组。6.治疗后以及随访时,治疗组的愈显率、总有效率均优于对照组(P<0.01)。结论:1.两种治疗方法均可改善带状疱疹后遗神经痛患者的疼痛症状;2.温针灸夹脊穴配合穴位注射疗法在近期及远期疗效上均优于西药治疗,且疗效稳定,复发率低,为治疗气虚血瘀型带状疱疹后遗神经痛的有效方法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