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传播与媒介接触——城市公众科学素养影响因素分析

来源 :华中科技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indFWF1992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本研究从社会学的角度,基于2006年全国城市公众素养调查资料,对由低到高四个不同年龄阶段城市公众科学素养状况及其影响因素做了系统和深入的探讨,旨在为我国关于城市公众科学素养的本土研究补充一些素材,也为其他学者的进一步研究提供不一样的视角。   研究结果表明,从整体来看,我国城市公众科学素养水平存在年龄上的差异,年龄越小,其科学素养的水平越高。以下渠道因素对公众科学素养有影响:教育渠道、大众传播媒介、科普公共设施资源。具体地讲,教育渠道和大众传播媒介是公众科学素养的主要影响因素,其中,低年龄段公众受教育渠道影响最大,高年龄段公众则容易受到大众传媒的影响,此外,科普公共设施资源对公众科学素养影响非常小。   基于以上结论,本文就教育渠道在公众科学素养形成中的功能做了进一步分析和思考,以此发展了教育学派的社会化理论;此外,由于大众传播媒介对公众科学素养的正向影响,本文质疑了社会化理论中大众传媒的负功能之说;最后,基于模型中科普公共设施资源极为有限的影响,本文针对已有研究中的有关结论做了有益的探讨。
其他文献
人是社会的主体,农民是农村的主体,广大农村妇女与农村男性一样,也是农村的主体。随着改革开放、农村产业结构的变迁与农业劳动力的转移,农村妇女的主体地位还通过在农业中的重要
本研究通过对J市个案村的实地调查,以公共选择理论为视角,以农田水利为介入点,研究农民的合作问题。   本文通过对水费收缴和水渠维修两个方面的考察,展示了村庄水利中农民合
本研究从社会学的角度,采用分段立意抽样和偶遇抽样相结合的方法,对3981名城市居民科学素养进行问卷调查,考察了男女两性在基本科学知识、科学运用能力和科学态度及精神的基本
20世纪以来,中国传统的农村社会在西方文明的侵入下迅速衰败,梁漱溟、费孝通从中国特殊的历史背景和社会实际出发,深入探讨了农村现代化中的乡村合作问题,并试图从农村合作组
乡村纠纷是一个独具研究价值的意义点,亦是关注中国前途与命运的国人反思的切入点,更是理解和阐释乡村社会的基点。本研究拟通过对一起乡村纠纷的分析与理解,试图在此基础上加深
本文从全球性现代化理论出发,以马克思的历史唯物主义理论、帕森斯的行动理论、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等为支撑点,主要以问卷调查为主、深度访谈和文献法为辅的方法,通过对湖北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