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研究背景:腰痛是因外感、内伤、或闪挫导致腰部气血运行不畅,或失于濡养,引起腰脊或脊旁疼痛为主要症状的一种病症,是针灸临床常见的病种之一,腰痛的发病率较高,据国内外医学杂志报道,世界人口的80%患过腰痛。在西医,可根据影像学检查而分为腰椎骨质增生、腰椎间盘突出症、腰肌劳损、强直性脊柱炎等,本课题主要是针对慢性腰肌劳损出现的腰痛。中医认为腰为肾之府,肾主骨生髓,多为先天禀赋不足,后天又劳累太过或久病体虚,或年老体衰,或房室不节,导致肾精亏损,无以滋养腰脊而发生疼痛。《证治准绳·腰痛》所云:“有风、有湿、有寒、有热、有挫闪、有淤血、有滞气、有痰积,皆标也,肾虚其本也”。《景岳全书·腰痛》云:“腰痛证凡悠悠戚戚,屡发不已者,肾之虚也”。腰为肾之府,腰痛长期反复发作当责之于肾。《素问·脉要精微论》日:“腰者,肾之府,转摇不能,肾将惫矣”,《玉龙歌》曰:“肾弱腰痛不可当……”,皆论述了肾虚是腰痛的主要病因。在中医治疗上,多数腰痛患者首选针灸、按摩、热疗等非手术治疗方法,其中针刺治疗腰痛疗效显著。穴位埋线疗法是一种特殊的针刺方法,通过在穴位上埋入线体起到长期刺激作用与普通针刺相比节约了治疗时间和成本。研究目的:本课题通过穴位埋线“十七椎”治疗肾虚型腰痛患者,从症状积分、体征积分、NRS评分和0DI功能障碍指数的变化探讨穴位埋线“十七椎”对肾虚型腰痛患者止痛效果及功能改善,为临床治疗肾虚型腰痛提供新的治疗思路。研究方法:1.病例来源:50例患者来源于北京中医药大学第三附属医院康复科,病例收集时间为2017年9月至2018年2月。2.试验设计:将符合诊断标准的50例肾虚型腰痛患者,按随机信封法分为穴位埋线“十七椎”组和普通针刺组,每组各25例。诊断标准参照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出版的《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和《腰腿痛诊断治疗学的标准》;采用症状积分、体征积分、疼痛数据评分法(Numerical rating scale、NRS)和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问卷表(Oswestry disabilty index,0DI)对肾虚型腰痛患者进行评价,对比两组对患者治疗前、30天、60天积分的影响,并进行安全性分析。3.操作方法:①埋线操作:按照无菌操作规则,备好约1-1.5cm长的胶原蛋白线体、一根一次性埋线针,选好“十七椎”穴,用2.5%的碘酒消毒,75%的酒精脱碘。医者洗手,消毒,用无菌镊子将1-1.5cm的胶原蛋白线放入8号注射针头内,线不得超出针头,右手持针,左手作押手,将枕头快速刺入皮内1.5-2.Ocm,针身与皮肤表面呈90度角垂直刺入,左手向下推针芯的同时右手退出针头,线体则埋在穴位的皮下组织或肌层内,线头不得外露,用干棉签按压针孔片刻后,消毒针孔,外敷无菌敷料,胶布固定4小时,每10天埋线一次,共7次,治疗60天。②普通针刺操作:皮肤常规消毒用0.3×40mm毫针,取十七椎、大肠俞(双),用0.30 ×40mm的毫针直刺1-1.5寸,平补平泻手法,得气后留针30min,每10天1次针刺,共7次,治疗60天。研究结果:两组共完成48例,其中穴位埋线“十七椎”组24例,普通针刺组24例,均按要求完成治疗,病完整填写病例报告表,整个研究过程中未发送不良事件。两组患者的性别、年龄、病程以及症状积分、体征积分、NRS评分和ODI评分与治疗前比较均无统计学差异,具有可比性。1.组内比较:两组患者治疗30天、60天后的症状积分、体征积分、NRS评分和ODI评分,与治疗前相比均有明显改善,p<0.0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2.组间比较:2.1.治疗组与对照组30天组间比较结果:治疗30天时,治疗组症状评分差值、症状评分、体征评分差值、体征评分、NRS评分差值、NRS评分、ODI评分差值、ODI评分与对照组相应指标相比,两组没有统计学差异,治疗效果相当。2.2.治疗组与对照组60天组间比较结果:2.2.1.两组患者治疗前与治疗60天后症状积分差值比较,穴位埋线“十七椎”组明显高于普通针刺组,t=4.649,p=0.001<0.0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两组患者治疗60天后的症状积分组间比较,穴位埋线“十七椎”组明显低于普通针刺组,t=3.401,p=0.007<0.0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以上两点说明穴位埋线“十七椎”组对肾虚腰痛患者的症状改善情况优于普通针刺组。2.2.2.两组患者治疗前与治疗60天后积分差值比较,穴位埋线“十七椎”组明显高于普通针刺组,t=3.709,p=0.039<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说明穴位埋线“十七椎”组对肾虚腰痛患者的体征改善情况优于普通针刺组。两组患者治疗60天后的体征积分组间比较,虽然穴位埋线“十七椎”组低于普通针刺组,但t=2.647,p=0.083>0.05,差异无统计学意义。2.2.3.两组患者治疗前与治疗60天后NRS评分差值比较,穴位埋线“十七椎”组高于普通针刺组,t=2.715,p=0.019<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治疗60天后的NRS评分组间比较,穴位埋线“十七椎”组低于普通针刺组,t=2.172,p=0.043<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以上结果说明治疗60天后,穴位埋线“十七椎”组对疼痛的缓解程度优于普通针刺组。2.2.4.两组患者在治疗前与治疗60天后ODI评分差值比较,穴位埋线“十七椎”组高于普通针刺组,t=2.097,p=0.047<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两组患者治疗60天后的ODI评分组间比较,穴位埋线“十七椎”组低于普通针刺组,t=2.097,p=0.033<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以上两点说明穴位埋线“十七椎”组对肾虚腰痛患者腰部功能改善方面优于普通针刺组。3.安全性评价:两组共48例患者在临床治疗过程中,基本生命体征稳定,未发生晕针、断针、出血、感染等不良事故,安全性良好。结论:1.穴位埋线“十七椎”和普通针刺均对肾虚型腰痛治疗均有效,但两者相比在治疗30天时症状评分差值、症状评分、体征评分差值、体征评分、NRS评分差值、NRS评分、ODI评分差值、ODI评分与对照组相应指标相比,穴位埋线“十七椎”治疗效果与普通针刺疗效相当。60天时,治疗组治疗效果优于对照组,提示随着治疗时间的延长,治疗组在上述评分改善方面优于对照组。2.穴位埋线“十七椎”治疗肾虚型腰痛是有效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