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自我表达是通过言语、做选择或行为来表达个人的想法和感觉,它投射了自我。近年来,随着人们对自我表达给予更多的关注,研究方向也越来越广泛。研究发现,做选择的行为使人们在表达个人偏好的同时,也对这些偏好产生影响。
但是,国外对自我的研究多从个人主义的角度出发,而从集体主义的角度看,为达到同样的目的,人们可能会对自我进行不同的表达。社会角色、关系可能在集体主义文化下有同样积极的作用。因此,需要拓宽研究视野,去探讨不同文化下各种表达方式间的分歧。
首先,自我存在文化差异。文化心理学方面的研究认为,不同文化背景下的自我概念有极大的不同,人们如何进行自我行为(比如自我表达)及伴随的心理活动也可能不同。所以,在具体的文化背景下探讨自我表达及其作用,首先应认识到跨文化背景下对“自我”的定义是不同的。而对自我的不同观点包含不同的心理过程。例如,跨文化研究表明,东亚人倾向于更多的外部环境归因,欧裔美国人倾向于更多的内部特质归因。
另外,自我表达是将自己的思想和观点投射到外界的行为,它不可避免地涉及到人际交往及人际关系。个体的归属需要、被群体重视的需要被认为是人类最基本的需要。虽然不同文化下“好成员”的内涵不同,但为达到这个目的,人们都努力成为所在社会群体的好成员。尽管关注文化差异,但使自己得到社会认可的基本动机可能是一致的,并且这样的动机可能在许多文化中都很重要。
目前,关于自我表达影响选择态度的本土研究较少,很多对东方人作的结论都是基于西方学者的跨文化研究。虽然这些研究中的亚裔被试生于亚洲,成长环境却多有不同。这些因素使亚裔在对亚洲文化传统的认同上多有不同。在我国文化下,自我表达的作用及其相关的心理加工过程还有待研究。本研究旨在对该问题进行深入探讨。
针对选择态度变化(本研究关注态度变化之一的选择扩散效应)的心理机制存在争议,在对以往研究在研究范式上的不足加以改进的同时,与国外同类研究相比,本研究的创新性在于:针对自我表达的文化特异性,从我国文化背景出发,考察自我表达对选择态度的影响,同时关注自我表达的社会性和人际意义。
本研究从选择方式(自由、非自由)、自我表达情境(自我、朋友条件)、自我表达形式(直接、间接)三方面以及自我表达的重视程度上,探讨自我表达如何影响与之相关的心理活动,并将选择方式、表达情境、表达形式三方面结合起来对该问题进行综合考察。实验1和2首先采用两种不同的研究范式(自由、非自由的选择方式)考察选择态度;然后在此基础上将选择情境设置为自我、朋友两种条件下,将自我表达区分为直接、间接两种形式,探讨其对选择态度的影响;最后加入自尊变量,针对我国被试研究选择扩散效应的心理机制(检验自我一致模型和自我肯定模型)。实验3针对Kim和Sherman(2007)研究上的不足(亚裔在剥夺情境下是否存在选择扩散效应,还是此情境下的自我表达影响了该效应),在独立的剥夺情境下做选择态度的研究,并首次加入给予情境的对照研究,进一步探讨选择态度的影响因素。
最后,本研究发现选择方式、表达情境、表达形式会均对选择态度产生影响。自由、非自由选择范式下,为朋友做选择时,直接、间接表达均产生选择扩散效应;而为自己做选择时,直接表达均增加了对所获对象的喜爱程度(表现出对获得性的肯定),间接表达却没有出现西方人所表现的选择扩散效应。另外,本研究结论支持自我一致性模型:为自己做选择的情况下,相对于低自尊个体,高自尊个体体验到更明显的失调,并表现出显著的选择扩散效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