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承接产业转移的特征事实与影响因素研究——基于全球价值链视角

来源 :中南财经政法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FlamesTsui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十四五”规划提出要提升中国产业承接能力,促进产业创新发展。但是面对西方国家(地区)的“再工业化战略”和越南印度等国家(地区)的低端行业“分流”的“双重挤压”以及中美战略对峙的严峻的外部环境,如何避免中国“产业空心化”,同时加强产业承接能力成为当下应该思考的问题。本文从产业转移的相关理论,测算方式和影响因素三个角度对已有文献进行了梳理,发现目前文献对产业转移的测度多采用出口数据和传统产值口径,这些测度方法存在重复统计中间品贸易的误差以及过高地计算了行业生产带来的价值从而得到虚假的统计结果。本文在刘红光(2019)的基础上,运用投入产出分析法得到最终需求引致的增加值的变化量作为产业转移量的衡量指标,该指标能够得到纯粹地展现各行业因产业转移而创造的价值,从而呈现出全球产业转移的真实流向。本文利用投入产出分析法测度2000-2014年WIOD中43个国家(地区)之间以最终需求引致的增加值变化量衡量的产业转移量,研究次贷危机前后中国在全球产业转移网络中所处的位置及特征,并分析中国和对应的竞争对手国家(地区)对主要来源国(地区)的承接情况。实证研究方面通过建立三维引力模型,并以中国及来源国(地区)之间的产业转移量作为引力模型的被解释变量,分析两国(地区)之间的经济、地理等因素对产业转移量的影响。特征事实分析结果发现:首先,金融危机后中国产业承接量显著下降,尤其是劳动密集型制造业和技术密集型制造业,家具生产、医药和汽车设备生产等行业净承接量甚至出现负数情况,印证了产业“空心化”说法;其次,金融危机前,中国和欧洲是主要的产业承接地,金融危机后承接量大幅下降,但中国与亚太地区之间的产业转移更加密切。最后,金融危机后地缘经济特征更加明显,并出现中国对美国为代表的发达国家(地区)产业承接量被该发达国家(地区)邻近国家(地区)或政治文化环境相似的国家(地区)替代的经济现象。基于特征事实结果进行猜想,进而对中国产业承接影响因素进行研究,结果发现:首先,中国的产业承接量受来源国(地区)地理距离、发展程度以及语言等历史传统的影响;其次,金融危机后中国GDP水平的提高反而抑制其产业承接能力以及签订自由贸易协定不能显著影响中国产业承接。综上,中国应该在竞争的对手的选择上转变目光,墨西哥、加拿大等发达国家(地区)邻近国家(地区),对比中国与这些国家(地区)的优劣势,从而为实现中国产业结构升级提供一些新思路;加强与亚太国家(地区)之间的产能合作,利用地缘经济以及政治文化存在相似性的优势,促进区域协同发展,提升中国产业发展速度和效率。
其他文献
全球价值链分工大背景下,中国等发展中国家由于资金不足、技术落后,往往处于全球价值链低端位置。因此,发展中国家研究如何实现自身技术进步,突破在全球价值链分工中的不利地位就变得尤为重要了。近几年,以中国为首的发展中国家对外直接投资一直在稳定发展,而对外直接投资会产生逆向的技术溢出效应以及边际产业转移效应,这是实现发展中国家技术进步的有效途径,而技术进步又可以显著提升全球价值链地位。因此本文从国家层面分
学位
在全球经济高度融合的背景下,国际产品生产也被划分为多个阶段,根据不同国家的相对优势,生产活动分布于不同国家中。由于这一生产特性,产品增值过程也由多个增值环节串联起来,即形成了如今所知晓的全球价值链。中国自改革开放以来,积极融入世界经济,在全球价值链中发挥自身优势。制造业作为中国经济的中流砥柱,在中国嵌入全球价值链下也得到了相对应的发展,全球价值链嵌入能够通过关联产业、竞争、大市场以及人才等传导促进
学位
随着国际生产分工的日益深入与细化,各国或主动或被动参与到全球价值链体系中,在全球价值链中有着不同的竞争地位。中国在全球价值链的地位一直处于中游水平,并且随着中国经济的发展,综合国力的提升,中国在全球价值链中的核心竞争力——人口红利正在逐渐消失,全球价值链地位攀升迫在眉睫。同时,“十四五”规划明确指出,要以创新驱动,跻身世界创新国家前列,因此,中国亟须提高自身的创新能力,在众多提升创新能力的方式中,
学位
在当今世界以产品内分工为主流的贸易格局下,中间品贸易的迅速发展使得对贸易成本降低有了更高的要求。在全球价值链分工当中,每个环节都紧密联系,某一环节的成本增加会影响其他上下游环节,并在价值链上不断蔓延,最后波及链上的生产者,并将成本转嫁给消费者。因为实物产品生产环节的可分离性,这一点在制造业行业内更能体现。与此同时,贸易中的关税与非关税壁垒逐渐倒塌,贸易“非便利”要素出现,这类要素体现在国际商品分类
学位
在国际贸易活动中,双边合作情况除了受到各种经济影响因素外,各种非经济影响因素也在越来越重要地影响着双边贸易活动的开展。由于国际贸易是一种跨越国别的交易活动,贸易双方往往在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存在明显的差异,很容易在贸易过程中产生政治冲突、文化冲突、经济歧视等现象,给贸易合作带来“隐性成本”,因而,一国更加愿意选择自己熟悉的、关系友好的伙伴进行经济往来。同时,服务于双边贸易活动的人员质量也具有重要
学位
在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背景下,高技术产业成为推动国家经济转型升级和外贸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引擎。面对全球新冠肺炎疫情持续蔓延、西方国家频繁对中国发起贸易战和技术封锁等挑战,推动高技术产业出口技术复杂度提升有助于我国更好应对国内外严峻形势,在国际竞争中占据有利地位,推动实现经济贸易长期高质量发展。然而,我国高技术产业出口数量虽已位居世界前列,但主要由技术含量较低的电子及通信设备制造业驱动,出口质量亟
学位
我们所处的时代是一个崭新的时代,日新月异,蓬勃发展,但是也存在着许许多多不可控制的因素,变化不定的因素令微观经济主体所处的外部环境愈发充斥着不确定性,一个国家的政策会在很大程度上影响公司发展,所以经济政策领域的不确定性,更会造成公司管理者无法正确地预测政府政策走向和效果,会对企业的战略选择、投资水平、融资安排和运营等活动产生重要的影响。此刻我国正在经历经济转型,对外直接投资是中国融入世界市场的重要
学位
近些年,国内外对于环保约束力度不断增加,中国生态文明建设也持续深入发展,怎样实现生态环境保护与经济发展的共进共赢,是中国在高质量发展道路上必须面对的重大时代课题。与此同时,我国对外直接投资活动始终稳步的持续上升,并在我国经济与社会产业结构的调整和国民经济高质量发展过程中产生着重大影响。目前,不管是新闻报道还是学者研究都更多地重视东道国的环境规制给我国对外投资带来的影响,却很少考虑到我国自身的环境相
学位
近年来我国经济发展水平不断提升,GDP增速常年位于世界前列。与此同时存在的问题是我国经济的高速增长并未伴随高效发展,表现在要素投入规模的不断扩大以及经济发展质量不高的现象并存。2017年10月,习近平总书记在十九大报告中指出:“我国经济已由高速增长阶段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并提出了提高全要素生产率(TFP)的紧迫要求。TFP作为经济发展质量的衡量指标,是当前我国解决低质量经济发展问题的核心要点,提
学位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的贸易经济发展迅速。作为世界贸易大国,中国主要向国外输出高耗能、低附加值产品,出口过程中不可避免地伴随着二氧化碳的排放。当前中国的碳排放水平高居不下,位于世界首位。此外,由于世界各国二氧化碳、甲烷等温室气体的排放,已加剧全球性气候变暖,严重影响到社会的可持续发展。为了减少碳排放,解决全球变暖导致的频繁灾害问题,国际社会提出20世纪下半叶实现全球碳中和的长远规划。作为世界上主要的碳
学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