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幽默话语因其独特的艺术效果和交际价值而受众人青睐。对其制笑的原因从古至今也有无数学者做过研究。而不同民族有不同风格的幽默话语,把它们翻译成其他语言更是困难重重。随着语用学的蓬勃发展,20世纪80年代以来,国内外语言学界开始运用语用学理论来研究幽默言语。从关联理论出发解释幽默话语的理解与翻译很有说服力。关联理论建立在两条关联原则之上:认知原则(人类认知倾向于最大关联性)和交际原则(任何一种明示交际行为都应假定其本身具有最佳关联性)。最大关联与最佳关联的区分是关联理论的一个重要内容。最大关联就是听话人理解话语时付出尽可能小的努力去获得最大的语境效果;而最佳关联则是话语理解时,付出有效的努力,从而获得足够充分的语境效果。人类言语交际的各种障碍,许多话语理解的误会,除了话语本身复杂、语境不明因素之外,更重要的是最大关联假设的不确定性,即付出尽可能小的努力后,获取的最大语境效果仍具有不确定性。交际的成败与否主要是看语境效果,而不是看付出的大小。因此,言语交际以最佳关联为最高追求目标。在关联理论的指导下,幽默的产生源于听者对他人话语或思想的评价与关联期待的不协调性,或者说是源于言者的认知语境与听者认知语境所存在的矛盾。在幽默会话中,说话人有时会故意曲解对方的命题,道出与对方已有假设截然相反的新信息,从而产生意外之效,取得特定的交际效果。即使说话人的话语关联性小,需要听话人付出较大的努力,但听话者能通过额外努力完成对话语的理解,并产生意外的幽默效果,因此它也是最佳关联。直接翻译和间接翻译是关联理论翻译观的翻译方法。“直接翻译”是指译文尽量保持原文本所有的交际线索,从而保持原文的风格。如果直接翻译既能体现原文的信息意图,又能体现交际意图,那么直接翻译自然有着自身的优势。但有时由于原文语言与目标语言存在太大差距,译者无法通过直接翻译既保留原文的语言特征又传达其功能特征,此时只能退而求其次,采取间接翻译。当译文只求保留原文的认知效果,对原文的表现形式作较大的改动时,这种翻译就是间接翻译。以关联理论为支撑,很多在一般的对等原则下不可译的幽默言语都有了翻译出路,且都归属于间接翻译方法。所谓“间接”,就意味着原文和译文在交际信息方面的相似性不够明显,其翻译规律无法量化。因而,在具体的翻译实践中,间接翻译就如对等原则一样对译者的指导性趋于暗淡。而译事中对“等效”的本能追求和交际中对“最佳关联”的期待能否融为一个为具体的翻译实践可遵循的量化原则呢?由于幽默言语在言语特征方面有相当的规律性,很多学者都做了相关研究。其中,音位学,形态学,词汇学,句法学及文字游戏方面的规律性比较突出。同时,交际中的言语之所以能幽默是因为听者付出了额外的努力从而得到的最佳语境效果,从而实现了交际中的最佳关联。因此,幽默言语在语言学和关联性方面的特征都很明显,从这两方面来理解幽默言语并实现其向异语的转化是有迹可循的。在观察幽默言语的言语规律和其在关联理论指导下的间接翻译样本后,作者发现“平行对等”其实是译者在关联翻译中已经遵循的潜规则。“对等”是译文在语言形式上与原文的相似性;“平行对等”是指译文在某些语言规律-语音学,音位学,形态学,句法学及文字游戏-方面与原文的平行相似。除语言形式相似外,译文与原文同样在听者付出额外的认知努力后能达到相同的最佳语境效果。这就是译文在关联理论下所达到的与原文的平行对等。“平行对等”是基于幽默言语本身的特殊性及其在语言学方面的规律性而总结出来的翻译手段,它在其它文本翻译中的应用性还有待考证;且目前语言学界对幽默言语的分析也未穷尽,有些语言特征亦可划作文学或社会特征。本文也只是针对幽默言语的某些语言特征做了分析。为证实“平行对等”的科学性和有效性,有待更多的例文来在幽默言语的其它语言特征方面进行阐释。因此,“平行对等”的概念尚处在萌芽阶段,它的成熟还依赖于其它相关学科的进展和广大翻译工作者长期的翻译实践来见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