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探讨BNP指导急性失代偿性心力衰竭治疗对心衰患者短期预后的影响。
方法:53例就诊于首都医科大学宣武医院急诊科并以急性失代偿性心力衰竭作为初步首要诊断的患者,于入室时(Oh)、治疗6h后、治疗24h后及出院前进行临床评估及BNP测量,以临床缓解并且BNP绝对值<250pg/ml或较就诊时下降率>30%为目标指导治疗;于出院后30天、60天进行随访。分析治疗达标与未达标及达标时间不同心衰患者的预后。
结果:1.根据入组患者治疗达标时间不同分为4组:组1-治疗6小时达标(12例,22.6%),组2-治疗24小时达标(14例,26.4%),组3-出院前达标(15例,28.3%),组4-未达标(12例,22.6%),累计达标率77.4%。
2.30天随访发现:四组事件发生(再入院或死亡)率分别为0%、21.4%、40.0%、66.7%,组1、组2与组4之间及组1与组3之间具有统计学差异(P值分别为0.001,0.045,0.020),余两两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1);四组非住院存活时间分别为30±0、29±2、26±8、21±10,组1、组2与组4之间及组1与组3之间具有统计学差异(P值分别为0.001,0.011,0.016),余两两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1);四组明尼苏达心力衰竭生活质量评分分别为40±11、44±25、51±20、60±20,各组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99)。
3.60天随访发现:四组事件发生率分别为27.3%、27.3%、55.6%、66.7%,各组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1);四组非住院存活时间分别为58±3、52±15、47±19、42±22,各组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137)。
4.以再入院或死亡作为终点事件进行生存分析发现:四组生存曲线之间具有统计学差异(P=0.014);按累积6h达标与否、累积24h达标与否、累积出院前达标与否分组,生存曲线亦具有统计学差异(P值分别为0.045,0.007,0.004);COX回归分析显示年龄、累积出院前达标与否两变量对急性失代偿性心力衰竭患者短期预后预测具有统计学意义。
结论:1.BNP指导急性失代偿性心力衰竭治疗有助于降低心衰患者短期事件发生(任何原因的再入院或死亡)率,增加非住院存活时间。
2.BNP指导急性失代偿性心力衰竭治疗并未明显改善存活患者的生活质量评分结果。
3.年龄和出院前BNP<250pg/ml或较入室时下降>30%对急性失代偿性心力衰竭患者短期预后的具有良好的预测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