低碳钢及耐候钢在典型大气环境下初期锈层演化研究

来源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yyagan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钢铁结构件在大气环境中的腐蚀问题严重影响设施的使用寿命并带来巨大的经济损失,因此迫切需要提高钢材在服役大气环境中的耐蚀性。对于钢材耐蚀性的评估和保护性锈层的研究往往基于长期的室外暴露和室内加速腐蚀实验,对钢材大气腐蚀初期腐蚀演化的关注较少,尚无系统地对典型大气环境下钢材初期动力学演化和锈层演化进行研究。而时间因素可以很大程度上影响锈层组分及含量,甚至决定中间或次要化合物的出现或消失,这些腐蚀产物的变化可能直接影响后期锈层的稳定性和致密性。另外大气腐蚀初期,腐蚀产物的结晶度较差,存在大量非晶相。针对以上问题,本论文选用广泛使用的低碳钢(Q235B)和低合金钢(Q420NH,16Mn,MnCu,MnCuP)为研究对象,通过干湿交替腐蚀实验(cyclic corrosion test,CCT)、X射线衍射(XRD)、拉曼光谱、扫描电镜(SEM)、X射线光电子能谱(XPS)、电子探针(EPMA)、电化学测试等技术方法系统地探讨了 Q235B钢和Q420NH钢在模拟海岸、工业、海岸-工业三种典型大气环境下初期腐蚀动力学演化、锈层演化以及腐蚀过程,建立耐蚀性和锈层演化之间的联系。进而探讨了在海岸-工业大气环境下,SO2浓度对Q420NH钢锈层演化的影响以及大气腐蚀初期合金元素Cu、P对低合金钢锈层组分的影响。为耐候钢的开发和锈层稳定化处理提供必要的理论基础。研究发现,Q235B钢和Q420NH钢在模拟海岸大气、工业大气以及海岸-工业大气环境下历经60 CCT的腐蚀过程中,由于腐蚀产物中的氧化性组分β-FeOOH/γ-FeOOH参与到阴极还原过程,两种钢初期大气腐蚀动力学分段符合双对数规律。在模拟海岸大气环境下,前期,Q235B钢内锈层主要由形γ-Fe2O3和少量的β-FeOOH、Fe3O4组成,外锈层由γ-FeOOH组成;Q420NH钢内锈层主要由γ-Fe2O3,ferrihydrite和零星分布的α-FeOOH组成,外锈层则为β-FeOOH和γ-FeOOH。随着干湿交替周次的增加,稳定性组分α-FeOOH在两种钢锈层中的含量增加,Q235B钢锈层中部可以检测到α-FeOOH,靠近基体处锈层组分仍为Fe3O4和γ-Fe2O3,但Q420NH钢内锈层中除γ-Fe2O3、ferrihydrite外,在锈层不同深度处都还可以检测到α-FeOOH,这可能是Q420NH钢腐蚀速率低于Q235B钢的原因。在模拟工业大气环境下,前期,Q235B钢内锈层中存在大量的Fe3O4,为电子传递提供了位点,有利于阴极还原反应的发生,促进腐蚀,此外内锈层还含有少量的α-FeOOH,外锈层主要成分为γ-FeOOH。而Q420NH钢内锈层主要为α-FeOOH和ferrihydrite,锈还原电阻较大,阴极锈还原过程被抑制。后期,随着干湿交替周次的增加,更多的稳定性组分α-FeOOH在内锈层中积累,Q420NH钢比Q235B钢更容易形成含有大量α-FeOOH的内锈层,使得Q420NH钢锈层比Q235B钢的更具有保护性。在模拟海岸-工业大气环境下,前期,Q235B钢表面形成以γ-Fe2O3和Fe3O4为主的内锈层,以γ-FeOOH为主的外锈层;Q420NH钢内锈层主要成分为ferrihydrite、γ-Fe2O3和α-FeOOH。后期,随着干湿交替周次的增加,Q235B钢和Q420NH钢的内锈层逐渐演变为以γ-Fe2O3和α-FeOOH为主。但Q420NH钢锈层中α-FeOOH的积累明显多于Q235B钢,Q420NH钢锈层不同深度处几乎都可以检测到α-FeOOH的存在。通过设置不同Na2SO3浓度的模拟溶液探究了海岸-工业大气环境中SO2对耐候钢锈层演化的影响。1 CCT后,与在模拟海岸大气环境下的腐蚀相比,模拟海岸-工业大气环境薄液膜中SO32-/SO42-的存在破坏了 Fe3+和Cl-、OH-的配位,从而抑制了腐蚀产物中β-FeOOH和γ-FeOOH的生成和结晶,同时,低浓度的SO32-促进腐蚀产物中α-FeOOH的生成,较高浓度的SO32-则促进腐蚀产物中Fe8O8(OH)6(SO4)·nH2O和Na21Fe2+(SO4)10Cl3的生成,但它们仅作为大气腐蚀演化过程中的中间相,在后续的腐蚀过程中都迅速转变为α-FeOOH。所以从长期腐蚀演化来看,模拟环境中SO32-对锈层组分的影响表现为促进α-FeOOH的生成,抑制γ-FeOOH和β-FeOOH的生成,且随着SO32-浓度的增加,这种促进/抑制作用更加明显。使用16Mn钢、MnCu钢和MnCuP钢,探究了合金元素Cu,P对耐候钢在模拟海岸-工业大气环境下初期锈层组成和各相分布的影响。Cu元素的添加促进了耐候钢内锈层中稳定性组分α-FeOOH的生成。Cu和P的协同作用进一步促进了 MnCuP钢锈层中α-FeOOH在内锈层中生成;抑制Fe3O4/γ-Fe2O3的生成,促使锈层更具保护性。含Cu耐候钢的腐蚀速率低于16Mn钢,Cu/P的添加明显抑制了耐候钢带锈电极的阳极溶解和阴极还原过程。
其他文献
超大规模神经元集群的结构重建与形态分析是脑科学领域里的重要研究课题,在计算神经生物学中有着广泛应用。神经元形态是神经元活动、神经可塑性和神经连通性的关键性决定因素,被认为与神经元的生理特性和神经功能密切相关。随着光学显微成像技术的发展,从超大规模脑图像中重建出超大规模神经元集群并对这些神经元形态数据进行分析,对于研究神经系统机理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并对老年痴呆症和阿尔茨海默病等脑神经相关疾病的研究
卤化铅钙钛矿材料具有带隙连续可调、消光系数高以及缺陷容忍度高等优异性质。经过十余年的快速发展,以这种材料为核心的钙钛矿太阳能电池(Perovskite Solar Cells,PSCs)的实验室转换效率已经突破25%,部分性能指标可与传统硅基和薄膜光伏电池相媲美,极具发展潜力。现有卤化铅钙钛矿薄膜制备以低温液相合成为基础,这种工艺流程简单,但所制备的薄膜内部通常存在大量缺陷,导致薄膜内易发生离子迁
随着电磁波技术的应用和发展,人类生存空间的电磁环境日益恶化。微波吸收与屏蔽材料对避免电磁干扰、保护人员安全、提高设备可靠性、确保网络系统的安全畅通有重要意义。新型的三元层状过渡金属碳/氮化合物MAX相由于其独特的层状结构和键合特点使其兼具金属与陶瓷的优异性能,如较高的强度和模量,良好的导热与导电性、抗氧化、耐腐蚀、化学稳定性,以及可加工性等。作为一种新型的微波吸收与屏蔽材料有广阔的应用前景,并且已
远距离量子纠缠的分发是目前量子通信所面临的主要挑战之一,它的实现对构建全球化的量子网络来说至关重要。光子是我们最常用的编码量子信息的载体,但是光子在光纤中不可避免的损耗使得纠缠分发难以在数百公里以外的距离上实现。幸运的是,量子中继方案提供了一种在远距离节点之间建立纠缠的手段,为构建量子网络开辟了道路。其基本原理是:远距离的量子通信链路被切分成数个短距离的基本链路,首先建立基本链路内节点的纠缠,然后
杂环化合物,尤其是具有刚性骨架的含氮杂环化合物,广泛存在于天然产物及药物分子中,在生命科学、合成化学和材料科学等领域发挥着重要作用。因此,化学家们对杂环化合物的构筑给予了高度关注,并发展了多种合成方法。然而,这些方法仍存在着一定的局限性,因此开发高步骤经济性和高原子经济性的杂环化合物的合成方法具有重要的意义和价值。共轭二烯作为一类简单易得的有机合成原料,被广泛应用于过渡金属催化或有机小分子催化的环
出于临床医学上一些重要疾病指征的精确测量需求,医学超声快速成像技术得益于其高效的成像速度,相关研究得到了有效推进,在该过程中也进一步提高了对超声快速成像质量的要求,主要集中在近场的图像分辨率及成像算法带来的伪影优化等方面,其根本原因在于超声阵列式换能器的结构带来的实际声场与理论声场的误差。为了从根源上对超声快速成像质量有所改善,本论文从超声探头设计与成像应用角度入手,主要开展了以下工作:一、提出了
近年来,高能量密度的锂离子电池发生了许多火灾和爆炸事故,引发了全社会对其安全性的广泛关注。隔膜是锂离子电池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保证锂离子电池安全高效运行具有重要意义。目前,聚烯烃隔膜因其卓越的机械性能和低廉的价格占据了隔膜产业大部分的市场份额。但聚烯烃隔膜电解质润湿性不佳、热稳定性差,在锂离子电池受热时可能导致电池内短路,甚至导致热失控(TR)事故。因此,锂离子电池的安全需求对隔膜的热稳定性提出
受摩尔定律的影响,计算机系统的存储和计算能力在过去几十年里经历了跨越式的提升,从而为大数据和人工智能的发展提供了肥沃的土壤。特别是近年来,神经网络的快速发展及其在计算机视觉、自然语言处理、社交网络、知识图谱等领域的成功应用,真正推动了人工智能时代的繁荣,使人类的生产生活变得愈加高效便捷。随着神经网络的应用领域愈发广阔,神经网络模型变得越来越庞杂,处理的数据类型也从欧几里得图像和视频数据向非欧几里得
一维量子多体物理在凝聚态物理、冷原子物理、量子信息等领域发挥着重要的作用。起初,对一维系统的研究主要集中在理论上,但随着实验技术的进步,越来越多的实验平台,诸如超冷原子光晶格、离子阱、超导量子比特等体系,都实现了对维度受限系统的模拟。这使得一维量子多体物理也成为实验上的一个研究热点。量子多体物理问题一般都很难解析求解,因此人们发展了大量数值方法,例如量子蒙特卡罗(Quantum Monte Car
在三维几何研究领域,几何表示是重要的研究课题。对三维几何对象来说,不同的三维表示可能适合不同的任务情形;反过来,一些特定的任务也需要提出有针对性的三维几何表示。首先,对于单个的物体,如何表示其三维形状有多种方式,如网格、点云、体素、多视角图像、深度图像等等。其次,对于有潜在对应关系的多个三维物体,如何表示其间的形变使其合理配准是一个重要的问题,这对于很多衍生任务都很关键,如跟踪、重建等。针对上述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