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尴尬是一个人的公共身份或社会形象受到威胁时产生的一种愚蠢、慌乱、紧张、懊恼的无角色感体验。尴尬是一种重要的社会情绪,对越轨行为有抑制作用,在个体的社交互动中起着重要作用。尴尬的类别繁多,但大多数从尴尬的引发因素或情境出发进行分类,未考虑主体人的作用。为此将人的能动性纳入分类维度,结合情境将尴尬分成了三类:被动暴露——失败的公共行为(Ⅰ型尴尬)、被动暴露——违规行为(Ⅱ型尴尬)、主动暴露——失败的公共行为(Ⅲ型尴尬)。研究以三种类型为取向,借助生物反馈技术与自我报告相结合的方法,通过三个实验手段证明尴尬的分类及其调节因素的作用。在实验一中,采用观看人物图片呈现眼动热点图,并将关注区域集中于敏感部位的被动暴露方式引发Ⅰ型尴尬,并调节有无真实他人评价来对比不同被动暴露类型对Ⅰ型尴尬的强度及生理反应的影响,并比较两种被动暴露类型下被试逃避情境的行为倾向。实验二以抽签的方式来抽取未知任务(穿奇装异服)并按任务指示暴露于校园的方式引发Ⅱ型尴尬,对比了对规则感知不同的被试,其尴尬强度及生理反应的差异,考察了被试逃避情境的行为倾向并在后续让被试进行了象征性应对物品的选择。实验三给与被试有难度的单手解锁任务,限定时间内未完成的被试给予语言任务,使用三种不同求助句式来向他人求助,通过比较自我报告情绪及其伴随的生理反应展示了对他人给予帮助持肯定/不确定信念的被试尴尬体验的差异。实验一发现,单纯暴露与评价暴露下自我报告的尴尬情绪最强烈,但在两种不同的被动暴露类型下,尴尬情绪体验差异不显著(F=2.544,P>0.05)。在实验条件(被试内变量:基线/单纯暴露/评价暴露)下进行生理指标的多变量重复测量方差分析发现每项生理指标都存在显著差异(P<0.01)。但对条件进行成对比较发现评价暴露与单纯暴露的生理指标相比,除了前额肌电和皮肤温度显著增加(P<.01),脉搏、血容量、皮电活动水平均没有出现显著差异(P>.05)。除此之外,对于不同被动暴露类型下的逃避情境的行为倾向的差异检验发现,单纯暴露下的被试逃避情境的行为倾向与评价暴露下的逃避情境的行为倾向相比差异显著(P<.05)。实验二发现,规则感知高低对尴尬体验有显著影响(F=16.716,P<.001)。在不同类型的被试条件下,生理指标如表面肌电、脉搏频率、血容量频率、皮肤电活动均差异显著(P<.05),而血容量幅值、皮肤温度则未出现显著变化(P>.05)。实验还发现两种类型的被试在象征性物品的选择上出现了显著差异。高规则感知组被试对口罩这类象征性物品选择居多,而低规则感知组被试对南瓜灯这类象征性物品选择居多。最后对逃避行为倾向的检验与象征性物品的选择上出现了一致性,高规则感知组被试的逃避行为倾向显著大于低规则感知组被试。实验三发现,对他人能否提供帮助持不同信念对尴尬情绪和不安情绪的影响差异显著(P<.05)。但是对生理增量的效应检验发现肌电和皮电水平显著提高(P<.05),但其他生理指标未出现显著变化(P>.05),并没有呈现出与尴尬情绪一致的反应。通过以上研究结果,得出如下结论:(1)即使个体单纯暴露在他人面前,其产生的尴尬不会因他人的注视、评价而有所增强。验证了评价不一定来自真实的他人,也可能来自想象的他人。但是公开受到他人的评价(评价暴露),即使尴尬的体验相似,却伴随着更强的逃避倾向。(2)当个体将一件事情知觉为违规行为,被动暴露将引发尴尬体验。对规则感知越敏感的个体,尴尬的体验并伴随的生理反应就越强。同规则感知低的个体相比,对规则感知越敏感,经历违规事件后,个体更倾向于选择口罩这类象征隐藏脸面地物品,而非修复脸面地象征性物品。说明在经历尴尬时,快速减少或消除尴尬是第一目标。(3)对他人能否提供帮助持不确定信念的个体与持确定信念的个体相比,体验的预期尴尬更强烈,这也表明了不确定性对求助行为可能具有抑制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