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随着印度民族独立运动的高涨,英国被迫结束了对印度的殖民统治。1947年,根据《蒙巴顿方案》,印度依宗教分为印度和巴基斯坦两个自治领。8月14日和15日,在英属印度分裂的基础上建立了巴基斯坦和印度两个独立的主权国家。此后,两国陷入了长期的冲突和对抗状态,并分别于1948年、1965年和1971年爆发了三次印巴战争。由于印度和巴基斯坦特殊的宗教背景,使得印巴冲突不可避免的带有浓厚的宗教色彩。关于宗教在国际冲突中的作用,学界存在三种不同的观点。第一种观点认为,宗教是引发冲突的本源,宗教间的差异导致了宗教分歧,而宗教分歧具有自动引发冲突的力量。第二种观点认为冲突的根源在于政治、经济和社会的不平等,宗教的作用主要体现在其工具性价值上。宗教往往成为一国政党、政治家实现其政治利益的工具。第三种观点则认为社会冲突根植于认知结构,诸如意识形态、民族主义、种族划分或者宗教。 通过对相关史料的研究,本文认为宗教在印巴冲突中发挥的作用并非是本源的,而是工具性的。宗教是印巴两国实现各自政治利益的工具。印巴冲突的根源是现实的政治、经济利益之争,而非是宗教之间的分歧与矛盾。为进一步阐明宗教在印巴冲突中的工具性作用,本文基于沃尔兹的层次分析法,分别从个人层面、国家层面以及国际体系层面对该问题加以分析。在个人层面,集宗教身份与政治身份于一身的领袖人物往往将宗教作为实现其自身政治目标的手段,并将不同宗教信仰的领袖之间的利益之争上升到宗教矛盾的层面上,从而使印巴之间的冲突带有浓厚的宗教色彩;在国家层面,主要分析了宗教在印巴两国立国原则、政党活动以及对外政策中的工具性作用。宗教不仅成为双方转移国内矛盾,稳定社会秩序的有效手段,同时也成为两国政府、政党获取政治合法性来源的主要基础。宗教由此在一定程度上激化了印巴之间的冲突;在国际体系层面,印巴两国之间的矛盾和分歧主要受到国际格局以及南亚格局的影响,其中大国之间的利益博弈和力量对比的变化是重要的因素,印巴冲突的爆发主要受到双方力量对比变化的影响,宗教并没有起到决定性的作用,这恰恰从侧面反映出宗教并非引发冲突的本源,而是工具性的作用。 通过三个不同层面对印巴冲突中宗教的作用进行分析,可以总结出宗教的工具性作用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第一,宗教是政府或政治集团实现政治统治的手段;第二,宗教为国家实现统治,发动战争赢得了合法性基础,并为其现实的政治利益之争披上了神秘的宗教外衣。第三,宗教的介入在一定程度上激化并加剧了冲突的发生与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