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亮乐月(Laura M.White,1867-1937)是美国来华女传教士,1887年受美以美会差遣来华在江浙一带布道,1908年在南京创办了汇文女子大学堂,并且担任学堂堂长,后来受邀担任广学会创办的女性月报——《女铎》主笔,直至其1931年6月因身体原因返回美国,期间翻译了为数不少的外国文学作品。
虽然亮乐月在中国的贡献目前已经引起了学界的注意,但是作为一位在华工作四十三年的传教士,身兼教师、译者、主笔、作家等诸多身份,她将自己毕生的精力都奉献在了传播基督教和发展女子教育上。不仅在中国传播宗教,也将国外的思想文化、文学作品、社会风俗等一一介绍到中国来,为中西文化交流做出了卓越的贡献。其翻译的作品可见的有18部,但是目前得到关注的只有其中的三、四部,这不能不说是一种遗憾。笔者就自己的能力范围到上海图书馆、上海档案馆等地搜集亮乐月翻译、创作的文学作品以及她的相关资料,经过整理发现其翻译的作品主题集中在三个方面:宗教主题、女性主题、儿童主题,从中可以看出她作为一位来华的女性传教士,在中国将自己的工作重心放在哪些方面,本文重点对这些译作进行研究。
翻译工作是将一种语言文字中蕴含的内容换用另外一种语言文字来表达,但是语言只是这种活动的外在载体,而真正的目的却是文化交流。传统的对于翻译的研究多是通过文本的对照,更多局限在语言层面,而本文更多地从翻译文化的角度出发,把研究的范围扩大到翻译开始之前译者个人意识形态对文本的选择、翻译过程中面对中西文化的差异而对文本进行的处理,翻译与译入语国家之间的关系等。具体来说包括其选择的原作在西方文学史上具有怎样的地位、在西方社会的影响和价值,她为什么要选择这些作品、与中国的现实社会有什么关系。面对中西文学的差异亮乐月在翻译过程中是如何取舍和改动的,译作出版之后引起了怎样的当代反应等。总之,从作品本身出发,通过文中流露出的各种特征去追溯译者的翻译策略,探索文本以外的社会文化因素的作用。
通过对文本和资料的分析发现,亮乐月的翻译工作离不开中国本土思想文化的影响,19世纪末20世纪初翻译的兴盛、对于西方知识的渴求,对于女性、儿童的发现,这些都左右着其对文本的选择;而亮乐月作为一位西方来华的女性传教士通过这些译本带来了不同于中国传统的女性、儿童形象和观念,由于其自身的意识形态的影响,在这些译作中她处处强调对于上帝的信仰;但是考虑到中国读者的接受和审美,在翻译的具体策略上又不得不采取中国式的文学范式。通过这些来探究一位来华的女性传教士面对中西两种异质文化冲突时如何作出抉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