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近年来朝鲜半岛朝鲜时代(1392-1910)汉语教科书研究成果愈来愈多。日据时期(1910-1945)汉语教科书研究也在朴在渊、金雅瑛(2009、2011)《汉语会话书》及《汉语会话书续编》等文献基础上渐次展开。目前所见日据时期朝鲜半岛刊行的汉语会话教科书有30部之多,其中最特殊的一类是以“满洲语”命名的汉语会话教科书,分别为《满洲语速成会话讲义录》、《满洲语自通》、《满洲语大王》、《满洲语讲座》、《满洲语问答会话集》。这批“满洲语”会话教科书集中刊行于1934到1935年间,目前仅《满洲语自通》被整理校勘。本论文在全面厘清日据时期朝鲜半岛汉语会话教科书的基础上,以“满洲语”会话教科书为研究对象,采用共时与历时相结合、数据及统计相结合的方法,考察了日据时期朝鲜半岛汉语教育政策及教育意识的嬗变,分析了“满洲语”会话教科书词汇、语法及其特殊语言现象的特征,从而为域外汉语教育史、早期现代汉语发展史以及东北亚地区语言接触史等提供了语料佐证。全文共分7章。第一章为绪论,主要介绍了选题缘起、研究概况、研究意义及方法等。第二章为日据时期朝鲜半岛汉语教育的特征研究。首先以朝鲜总督府四次朝鲜教育令为断代,考察了朝鲜半岛不同时期汉语会话教科书的发展及其特征;其次借助相关史料,研究了此时期汉语教育机构、师资构成、汉语教育意识及方法等内容,明确了日据时期朝鲜半岛汉语教育的本质属性。第三章为“满洲语”会话教科书的体例及内容。主要从“满洲语”的特殊命名入手,分析了五种“满洲语”会话教科书的出现背景,重点考察了其编纂体例的继承和发展,尤其是内容的“满洲”色彩,探讨了“满洲语”会话教科书在日据朝鲜半岛汉语教育史中的地位及特殊性。第四章为“满洲语”会话教科书的词汇特征。首先考察了会话教科书典型口语词的比重和特点;重点分析了口语中儿化词汇的特征。其次对方言词汇进行了定量及定性分析,认为其为东北官话方言和北京官话方言的杂糅。第三,考察了词汇的时代性,主要为满语旧词“话条子”等及敬语谦语的特征。在此基础上明确了“满洲语”会话教科书词汇的口语特性及方言本质,以及词汇的过渡性及时代特征。第五章为“满洲语”会话教科书的语法特征。(1)词类特征。首先考察了“满洲语”会话教科书词类的命名、特征及成因,重点分析了词类名称及种类的不一致性;词类成员的不一致性;词类命名中“字”的多义性;其次分析了上述特征所受同时期中国语法著作、朝鲜半岛语法著作及日本汉语语法书的影响。(2)句法特征。“满洲语”会话书句法概念相对模糊,常以词带句。首先分析了各类疑问词及其疑问句特点;其次考察了处置式中“把字句”的分布与结构特征;最后考察了被动式的分布,重点研究了以“被”为标记和以“叫”为标记的被动句的历时发展。综上,“满洲语”会话教科书词类、句类及句式特征反映了早期现代汉语的过渡性,也呈现了日据时期朝鲜半岛汉语学界的语法观念及语法意识。第六章为“满洲语”会话教科书特殊汉语现象研究。首先考察了日源外来词汇中的特殊表现形式及其本质;并以伪满时期“满语”为参照,揭示了日语对汉语的强势入侵。其次考察了语法及语音中的特殊语言现象及其成因。最后以语言政策、语言接触变异及二语习得等为理论基础,明确了上述特殊汉语现象的本质属性及语料价值。第七章为结论。在总结全文的基础上,得出五点结论;同时指出了本论文的不足及今后有待解决的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