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公元五世纪初至六世纪末约近两个世纪之久的南北朝是中国历史上少有的长时间、大规模战乱时期,因而是一个对社会民生影响深刻的历史时期,同时也是中华民族历史进程的特别重要时期。学界对这一时期的政治、制度、文化一向热心关注,但经济生活研究则相对薄弱,饮食史研究就是相对薄弱的领域之一。《齐民要术》是中国现存最早最完整地保存下来的古代农学著作,它记录了公元六世纪北方中国的世相文录。《齐民要术》中记载农业科学技术同时又有大量的食料以及食物加工方法的叙述,一些《齐民要术》中的食料一直到今时还依然是我们主要的食物,一些食物加工方法还或多或少地在现代烹饪方式中显现,并且《齐民要术》对于许多食物品种的传布历史还具有重要的历史文献价值。本文中的北方中国主要指属于黄河中下游饮食文化圈的地区,这个地区的饮食文化从远古开始就对中国饮食文化产生非常重要的影响,是中国饮食文化不可分割的一部分,亦是发掘中国饮食文化变迁的最佳地区。这个饮食区域的食物原料与食品品种与其他饮食文化圈互通有无,并且在一个时期的历史大背景下,饮食文化交往频率和程度具有阶段性的特征。“吃饭问题”作为“民天大事”和亘古以来历朝历代无一例外的“基本国策”,实有深入研究之必要。因其不仅是历史的大问题,亦是解读许多历史现象的关键,同时还是现实社会的大课题。这一地区的社会食事生活经历了中国历史上少有的多民族(或部族、氏族)间多渠道和多种方式的相互补益、交融和认同的过程,这个过程的重要载体就是《齐民要术》。稻、小麦、畜牧业所养殖的肉食是贯穿中国历史和中国饮食史的物质载体,亦是先祖留给我们具有现实意义的遗产。通过对这几类食料在《齐民要术》中的记载进行探微,从而打开我们探析公元六世纪北中国社会食事生活的一把钥匙,与当时所处这个饮食文化圈以及周边饮食文化圈的人们进行“对话”,对当时的饮食风尚以及对北方游牧民族饮食文化和农耕民族饮食文化进行对比剖析,发现食物原料和食物加工的多样化以及商业的繁荣,展现了一幅成熟饮食文化的社会食事图景。在农耕文明的强大文化感召之下,《齐民要术》中所记载的许多食料和制作食物方式都已混合了汉族和少数民族的饮食习惯和食用手段,并且这样的融合更多体现单向性衍变。原因在于游牧民族进入中原地区之后被强势的农耕民族文化包围下,被迫或是主动接受农耕文化,将自己原有的文化与农耕文化有机结合起来,促使自身的汉化,同时亦促进了农耕文明的文化多样性以及饮食文化的扩延性。文章最后提出“食育”的新感念,将《齐民要术》这部传统的历史典籍与具有现代意义的饮食概念结合,一来可以反视公元六世纪北中国区域的历史现象,二则将历史原有的东西与今世巧妙结合,从更大的历史空间和角度来还原真实的社会食事生活,能为我们留住祖先餐桌上的记忆添砖加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