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玉米大斑病是一种严重的叶枯性病害,该病在流行年份可造成毁灭性损失。玉米大斑病菌为异宗配合真菌,有性杂交可增强病菌的致病性或形成新的致病小种,扩大病菌的寄主范围。本文以有性杂交F1代菌株40和42为亲本,人工诱导有性态的产生,获得32个有性杂交F2代菌株,并测定了寄生适合度、交配型、和AFLP分子多态性,利用毛细管电泳技术比较了代谢产物含量的差异,以期分析玉米大斑病菌致病性和遗传多样性的相互关系。 对有性杂交F2代的寄生适合度测定结果表明,F2代菌株之间以及亲本菌株40、42之间的致病性都具有较大的差异。某些F2代菌株的寄生适合度增强,某些F2代菌株的寄生适合度减弱,另外还出现了两类特殊情况:一些菌株虽然产生致病病斑,但其产孢能力极差或是根本不产孢;另一些菌株接种感病寄主后不产生病斑,也不产生分生孢子,说明此类菌株已经完全丧失了致病性,成为无毒菌株。 利用对峙接种法对人工诱导产生的32个有性杂交F2代菌株的交配型测定结果表明,交配型为A的菌株占被测总菌株的31.25%;交配型为a的占43.75%;中性菌株占18.75%:而交配型为Aa(两性菌株)的则占6.25%,32个有性杂交F2代菌株中能与亲本杂交的比例为81.25%。交配型A与交配型a比例明显偏离1:3,说明玉米大斑病菌的性反应过程可能由多基因位点控制。 本试验通过对由EcoRI+2和MseI+2组成的256对引物组合的筛选,选用最佳引物组合EcoRI-GG和MseI-GC对亲本和32个有性杂交F2代菌株进行AFLP分析,结果显示各菌系具有独特的AFLP指纹,并表现出极高的多态性,说明有性杂交F2代菌株之间在DNA分子水平上存在丰富的遗传变异。将AFLP谱带统计结果经NOSA5软件做成数状聚类统计图,结果显示27个后代菌株与亲本菌株聚在一起;另外5个菌株发生了明显的遗传变异。结合寄生适合度和AFLP分子遗传多态性图谱分析,菌株的致病性与AFLP分子遗传多态性间具有一定的相关性,这将为致病相关基因的克隆奠定基础。 选取20株具有代表性的F2代菌株,提取粗毒素并进行毛细管电泳分析,结果表明,玉米大斑病菌的代谢产物含量与其致病性具有密切的关系,代谢产物含量越高,致病性越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