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经典的注意控制及其自动化加工理论认为,无意识加工过程是一个自动的、独立的、不需要注意等其他任何认知活动参与的过程。近年来,越来越多的研究发现,意识与无意识并不能完全分离。最新的观点认为阂下刺激的加工并不是一个完全自动化、自下而上、刺激驱动的过程,而是要受到自上而下的注意、任务设置、被试的预期等因素的影响,有意识的控制过程也会影响到无意识的知觉加工过程。大脑能根据已有知识经验对即将输入的视觉刺激产生一种期待,如此一来,大脑够将期待与即将输入的自下而上加工的视觉刺激进行一个匹配。这些观点得到一些相关实验证据的支持,但还没有人直接研究对类别提示的有意识加工是如何影响随后的阈下刺激的加工。本研究试图在这个方面提供一些生理证据。在我们团队的一个fMRI实验中,发现类别选择注意可以调整大脑对阂下刺激(面孔、工具图片)的加工,这种调整效应主要是激活了大脑的枕中回(the middle occipital gyrus),并且,比起由面孔条件,由工具提示信息引发的选择性注意对闽下图片的调整效应在大脑的枕中回的激活更为显著。在初级视觉皮层,C1是由刺激引起的最早的ERP成分。在注意参与的条件下,阈上刺激能够诱发更大的P1和N1波,并且,视觉空间注意可以调整外侧纹状皮质的活动。因此,在本研究中,我们利用ERP(event-related brain potential)研究工具,探讨阈下刺激图片激活的C1,P1和Nl是否会受到自上而下的类别注意线索的影响及其脑机制。在本研究中,我们采用了经过改进的“刺激-目标”实验范式(阈上的视觉文字提示紧跟着阈下的视觉图片)来探测自上而下的有意识注意对阈下视觉刺激加工的调整效应。对文字提示词的加工会引发一个自上而下的注意加工过程,这种注意能够对后面的刺激具有选择性、产生期待。实验为2*2重复因素测量,两个因素分别为提示信息与阈下刺激图片的一致性(两个水平:一致、不一致)和阈下刺激图片种类(两个水平:面孔、工具)。实验中,采用了面孔和工具两种提示信息,后面紧跟着呈现阈下的面孔图片或工具图片。对比面孔图片的两种水平(提示文字与阈下面孔图片一致、不一致)便可得到对阈下刺激图片加工的自上而下注意调整效应,即由有效提示与无效提示诱发的脑电波的差异:在早期视觉皮层,即枕叶和顶枕叶皮层处C1波有明显的差异。对于工具图片的两种水平(提示文字与阈下工具图片一致、不一致)也同样发现,在枕叶和顶枕叶皮层处,由一致提示诱发的C1波也比由不一致提示诱发的C1波差异显著。而对于面孔和工具图片,二者的C1波呈现出一致的趋势:不一致的提示信息比一致的提示信息能诱发一个更大的C1波;而另外三个成分P1、N1和P2波在面孔和工具图片两种条件中均没有显著差异。视觉脑电成分P1、N1和P2波对特定的视觉刺激特征比较敏感,枕叶的P1波与注意有关,并且它能够被单侧的注意刺激加强。N1和P2波对刺激的方向和位置敏感,P2波受到对不同类别的刺激特征的选择性注意的影响。然而,在本研究中,这三种成分并未对两种条件的刺激表现出差异。这种结果能是由于实验中视觉刺激图片是阈下呈现的,这种类别选择性注意的自上而下加工调整效应还达不到更高级的加工层面。因此,有理由认为,早期视觉皮层的C1波是类别选择性注意对阈下刺激图片加工的自上而下调整效应的脑电波。这些实验结果揭示了大脑对阈下刺激的加工不是一个完全自动化、自下而上、刺激驱动的过程,而是受到了自上而下注意的调控的一个过程。这表明了,类别选择性注意能够调整在大脑对阈下视觉刺激在早期视觉皮层的加工大脑的这种加工过程对于我们适应环境具有重要意义,当一个新的事物进入我们的视线之后,来自大脑高级皮层的自上而下的信号带着对低级水平的神经活动带着预期,适当的调整我们对刺激的低级水平的加工,使得我们对刺激的觉察过程变得更加容易和合理。实际上,大脑对刺激的觉察过程是无意识的,同时这种自上而下的加工过程同样可以发生在对阈下刺激加工过程中。这个认知过程能够很快决定刺激是否符合我们的预期,如果符合,大脑的更高级皮层对输入的刺激进行更深层次的加工,如果不符合,大脑则会及时发出修正指令,调整加工的策略和方式,使对刺激的加工准确有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