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研究目的研究慢性萎缩性胃炎的病变部位与胃黏膜病理程度,以及两者与中医证型的关系,为临床辨证施治奠定基础。研究方法:将符合纳入标准和排除标准的625例临床病例进行分析,建立数据库;运用描述性统计、卡方检验及秩和检验进行统计分析,分析慢性萎缩性胃炎与年龄、性别等人口学资料、相关致病因素、病史及家族史的关系,以及慢性萎缩性胃炎中医证型分布及其在胃黏膜病理分布规律。对其中有病理部位的511例临床病例建立数据库,运用上述统计方法,统计分析慢性萎缩性胃炎的病变部位与病理程度的关系。研究结果:1.625例CAG患者男性253例,女性372例,男女比例1:1.5;最小年龄24岁最大年龄70岁,在50岁以上的人的年龄分布最多,占64.80%;本组患者共来自25个省或直辖市,其中以北京最多,占47.20%;民族以汉族为主,占97.28%;相关致病因素中生活因素占前5位的是情志不畅(33.44%)、饮酒(22.40%)、吸烟(20.96%)、精神紧张(20.00%)、着凉(17.44%),饮食习惯中占前5位的是饮食不规律(21.92%)、嗜甜(20.96%)、嗜辣(19.04%)、嗜酸(11.04%)、嗜咸(10.88%);BMI正常者占57.92%,超重者占23.04%,肥胖者占6.24%,过低者占12.80%;病程最短不超过2月,最长28年,5年以内者最多,占91.20%。有萎缩性胃炎或胃癌家族史者占20.00%;球炎/球溃疡者占13.12%,Hp感染者占56.48%。2.中医各证型出现频率为脾胃虚弱证(43.36%)>胃络瘀血证(14.88%)>肝胃郁热证(13.92%)>肝胃气滞证(13.76%)>脾胃湿热证(10.08%)>胃阴不足证(4.00%)。3.萎缩以肝胃气滞证为主,其中,轻度萎缩以肝胃气滞证为主,中、重度萎缩则以胃络瘀血证为主;肠化以肝胃郁热证多见,其中,轻度肠化以肝胃气滞证为主,中度肠化以胃阴不足证为主,重度肠化则以胃络瘀血证为主;异型增生以肝胃郁热证为主,其中,轻度异型增生以肝胃郁热证为主,中重度异型增生以胃络瘀血证为主。4.肝胃气滞证、肝胃郁热证、脾胃虚弱证、脾胃湿热证、胃阴不足证均以轻度萎缩、轻度肠化为主,胃络瘀血证以中度萎缩、轻度肠化为主,各证型均以轻度异型增生为多见,脾胃虚弱证、脾胃湿热证、胃络瘀血证也可见中重度异型增生。5.胃窦部位取材最多。在该部位病理改变中,萎缩以胃阴不足证为主,肠化以肝胃郁热证为主,异型增生基本为轻度异型增生,以肝胃郁热证为主。肝胃气滞证、肝胃郁热证、脾胃虚弱证、胃阴不足证以轻度萎缩、轻度肠化为主,胃络瘀血证以中度萎缩、轻度肠化为主,脾胃湿热证以轻度萎缩、中度肠化为主,各证异型增生均以轻度为主。6、根据标准,是在胃角、胃窦大小弯侧、胃体大小弯侧取组织,胃角以轻度萎缩、轻度至重度肠化、轻度异型增生为多见,胃窦大弯最常见轻度萎缩、中度肠化、轻度异型增生,胃窦小弯以轻度萎缩、轻度肠化、轻度异型增生为多见,胃体大弯改变少,主要是轻度萎缩、轻度至中度肠化,胃体小弯以中重度萎缩、肠化为主。因样本量极少故无统计学意义。研究结论:慢性萎缩性胃炎发病人群多在50岁以上,以脾胃虚弱证为主;各证型与胃黏膜病理改变均存在相关性;病理改变萎缩以肝胃气滞证为主,肠化、异型增生均以肝胃郁热证为主;病变部位以胃角及胃窦小弯最重,胃体大弯最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