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天主教传入中国后,与中国社会与文化发生了激烈的碰撞和交流。嵌入到中国乡土社会的天主教,在与乡土社会长期的互动中,逐渐成为乡土社会的一部分。以村落为基本生活情境的乡村天主教群体呈现出与非天主教群体不同的生活节律和身份认同。本文以北京郊区桑峪村天主教群体为研究对象,从群体内部的视角,探究在乡村天主教与乡土社会互动过程中,乡村天主教群体的身份认同。
桑峪村是一个传教历史悠久的村落,生活着称为“教友”的天主教信徒群体和被称为“大教”的非天主教群体,村落的聚落形态和信仰空间呈现出明显的区隔。在这样的村落情境下,乡村天主教群体的信仰和生活状态如何,他们是如何建构群体认同,如何处理与大教群体的关系是本文关注的中心。
全文主体部分共有五章。第一章是对教友群体生活空间的介绍,包括教友群体所处的地域社会空间,村落空间及家居空间,指出在对不同层次空间的感知中,教友群体呈现出不同的认同特征。
第二章从历时性的角度论述了天主教在桑峪村传播的历程。对于苦难的集体记忆构成了教友群体共同的历史,强化了群体的身份认同。乡村天主教传播的历程也是其与乡土社会碰撞、交融的过程,经由这一过程,乡村天主教逐渐成为乡土秩序重要建构力量。
第三章是对教友时间秩序的考察。生活在村落中的教友群体具有两种时间体系,即标显教友信徒身份的神圣时间、标显村民身份的世俗时间。神圣时间以宗教时间为框架,以教堂和圣母山为主要的仪式空间。世俗时间则以农业生产周期及传统节庆周期为框架,以村落、地方社会为主要空间。圣时与俗时的区分与一体构成了教友的时间秩序,体现了教友村民与信徒的双重身份。
第四章对教友的婚姻制度与教友家庭的再生产进行了阐述。乡村天主教以家庭为其传播、传承的基本单位。教友家庭的再生产、教徒的再生产与信仰的延续是一体的。教友的婚姻制度既保障了家庭传统的延续,又扩大了与大教群体的联系。
第五章从风水观实践、丧葬仪式、沟通祖先的方式及灵验观四个方面,以教友的内部视角,考察乡村天主教与乡土社会在观念与实践层面的契合之处。指出教友的观念与行为体系,并不是一个简单的将乡土社会的观念与天主教信仰混杂在一起的系统,信徒的生活更不是在两种观念的左右摇摆中做出选择,这是一个经过转换的适合乡村天主教信徒多重身份的系统。
桑峪村的个案表明,乡村天主教群体在信仰和生活实践中,在与非天主教群体的交往互动中,形成了多元的身份认同。乡村天主教群体是具有乡土特征的信徒群体,既形成了群体特有的认同机制,构筑了群体的边界,又遵循乡土社会的生活逻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