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短篇小说集《台北人》是白先勇先生的代表作,浓厚的历史感,圆熟的小说技巧和典雅流丽的行文风格造就了其永恒的魅力,堪称当代小说中的经典,在世界华人所到之处拥有广大的读者群。作为汉语文学的《台北人》备受研究者瞩目,其深刻的内涵不断被挖掘,常读常新,但优秀的文学作品不应囿于源语的阅读圈,而应该为全世界的读者所共享,因而《台北人》英译在作者白先勇与叶佩霞的合作下,著名翻译家乔治高的编辑与校对后终于于1982年问世。作为作者自译的典范,《台北人》英译的研究大多从自译着手,缺乏翻译研究的广度与深度,这部译作的研究价值似乎只显露冰山一角,有待开发。翻译心理学这一概念诞生于20世纪初,由于其囊括翻译理论和心理学的相关概念,是跨学科研究的产物,理论框架尚处于构建期。它打破了传统思维利用语言学、文化研究等方向研究翻译现象的常规,试图通过探究译者翻译心理过程和翻译心理运用的技巧来解释翻译现象,构建翻译理论的跨学科框架。语篇作为静止的纸质文本,其深层流动着的却是心理形态,每一句译文的产出实则是译者翻译心理的不断加工和重造。由于翻译是以语言为心理外部表征的心理活动,将翻译研究与心理学结合起来,对翻译理论构建与发展具有重要意义。本文结合前人在翻译心理学上所做的研究,根据《台北人》的翻译实际,以跨学科的视角,通过广义心理学,认知心理学相关定义和模型探讨《台北人》英译本,着重分析其文本英译中展现的翻译心理,并论证翻译心理对译文成功生成的重要性和积极意义。同时借助此文本,论证跨学科翻译理论的可行性和前景,对今后的翻译研究和实践提供借鉴和一定指导。本文共六章,第一章介绍研究背景、意义及文本结构;第二章主要为文献综述,回顾以往对《台北人》英译的研究,以及翻译心理学的理论发展和建构;第三章详细阐述了翻译心理的定义、产生原因、以及具体规律表现,是后文分析《台北人》英译的理论基础,涵盖从篇章到字词的翻译心理依据;第四章引入了认知心理学的两个分析模型,主要用以分析翻译过程中的复杂语言现象的选择心理:第五章是在三四章理论框架的界定下,着重分析《台北人》英译中的翻译心理形成、翻译心理表达、以及译文对原文语言特色的再现中翻译心理模型的应用。最后一章为本文的发现和不足,并提出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