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问题学生“是教育中一个特殊而又常见的群体,他们心智正常但却被视为“另类”。“好学生”与“问题学生”是随着孩子年级的上升慢慢分化出来的。也许我们不可否认学生的发展受到智商、个人生存环境和主观努力程度等不同因素的影响。社会学给我们提供了一个新的视角去审视这个问题,同时也发现了一些新的涵义:那就是社会筛选机制人为“制造”了“好学生”与“问题学生”。 在解释问题学生成因的多种多样视角中,本研究选择标签理论这一视角进行分析,通过对学校生活中标签的来源,标签的种类,标签的传递以及标签所产生的结果这几个方面的论述。以此阐明在我们的学校教育教学中,在师生互动和学生交往以及家校交往中,标签是如何造成班内学生的分化的。在此基础上,本研究还对标签效应背后的深层因素进行了剖析,力图对标签效应所产生的背后社会成因进行更为深刻的阐明。 本研究选取了徐州市M小学一(6)班为研究对象,以实证研究的方式对标签的生成和传递以及标签在班级学生中所产生的结果做了描述和解释。本研究所采取的研究方法有文献分析法、观察法、访谈法和个案法等。 通过标签理论这一视域去分析问题学生的成因是本研究的创新之处。标签理论来源于越轨社会学,国外的学者最早将其引入到教育研究中。他们尝试性地将自我实现预言的研究纳入到标签理论的概念构建之中,认为标签来源于教师的期望,“教师期望”是多方面和多维度的。 本研究通过实证研究力图表达的基本观点是:标签来源于教师期望,标签效应具有两面性,问题学生的成因在于消极的标签效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