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看不见的人》是美国黑人作家拉尔夫·埃里森1952年所发表的一部长篇小说,也是埃里森生前所发表的唯一一部长篇小说。小说除序曲和尾声外,埃里森用三部分——主人公在南方的大学生活;纽约自由油漆工厂的遭遇以及在哈莱姆区的经历讲述了一位黑人青年从南方到北方,从幼稚到成熟的成长经历。《看不见的人》一经发表便在美国学界引起了轰动,直到今天,《看不见的人》仍然作为一部经典著作被学界热捧,并在美国文学史上影响深远。截至目前,《看不见的人》凭借其丰厚的文本结构内容与非凡的艺术价值吸引了海内外众多学者对其进行了宽泛而透彻的研究。研究者们从不同的理论视角对《看不见的人》进行了学术阐释,涌现出了丰富的研究成果。而这些研究结果的出现则是由于作品本身所带有多角度解读的可能性——《看不见的人》多主题的内部文本结构与多样化的写作技巧。受迈克尔·莱恩“多重解读”理论的启发,本文拟运用后殖民文化批判理论、成长小说理论以及存在主义人性观等三种理论视角去透视《看不见的人》这部作品,以求多视角、全方位地发掘其思想内涵和艺术价值。本文所采用的“多重解读”的方法,既不是用作品去印证理论,也不是单一理论解读的简单相加和随意拼凑,而是理论与理论的相互阐发,理论与文本的相互发明。本论文结构上分为三部分。即绪论、主体、结语。第一部分为绪论部分,主要对拉尔夫·埃里森其人以及《看不见的人》进行介绍;对国内外研究情况进行综述;介绍本论文的研究方法及研究意义。第二部分为论文的主体部分,分三章展开论述。第一章以后殖民文化批判理论为视角展开讨论,通过分析被边缘化的黑人青年探寻自我身份的经历,分析在后殖民语境下黑人双重身份的原因,最后提出黑人自我身份建构的方法——认同与融合。第二章主要围绕成长主题展开讨论,分别就故事的情节,成长路上的引路人,成长仪式与顿悟三方面来展开深入且细致的讨论。通过对以上三个方面写作技巧的深入分析,发掘作品中的成长主题,即小说中“我”的个人意识醒悟对“我”的成长过程所产生的重要作用。第三章围绕萨特的存在主义人性观,对拉尔夫·埃里森在作品中对于黑人的人性问题进行的全新的、富于启发性的探索进行分析,从而得出黑人的人性不是永恒不变的固定本质,而是在一代又一代黑人的努力中不断建构的存在。最后的结语部分是对本篇论文的概括总结,通过对拉尔夫·埃里森的创作风格进行分析,阐发了本篇论文所要表达的主旨与观点。本篇论文通篇所讨论的三个主题都在围绕着“人性”这一核心概念展开。在本篇论文中所说的人性是自我在寻求生命的存在意义时所表现出来的个人无限可能性,个人意识的觉悟以及对个人存在价值和社会责任的认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