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本文拟就后现代叙事学理论,以及比较文学影响研究和平行研究等方法,探索纳博科夫的书写方式及其美学思想,并将之与中国先锋派小说创作进行比较,从而讨论中西后现代小说在生成和发展脉络上的相似和差异。 第一章,“纳博科夫式”写作的成因。主要描述纳博科夫的成长历史,突出他个人独特的文化身份,以及他是如何在一次次的迁徙中,在20世纪初纷繁多变的文学氛围中,形成了自己独特的后现代文学观,力求对于纳博科夫的作品和思想有一个细致而深刻的剖析。 第二章,《洛丽塔》:“纳博科夫式”写作的文本诠释。通过对于《洛丽塔》这部作品的细读,凸现纳博科夫高超的叙事方式和修辞技巧,运用后现代叙事学理论、接受美学以及传统诗学的一些观点对文本进行观照,探讨纳博科夫是怎么在具体创作中实现自己的美学理念,并为后面的平行研究做好充分铺垫。 第三章,“纳博科夫式”写作与中国小说中“形式感”的追求。将纳博科夫的文学观与中国现代小说发展史上最具有“形式感”意识的两位作家——张爱玲和苏童进行比较,从平行研究的角度试讨论“形式感”在中国小说创作观中的失落和“真实和虚构”的问题长久对小说创造的困扰,提出中国现代小说今后发展的多重可能性。 最后,笔者想指出,“写真实”并非文学创作的第一要义,而虚构也不能是不着边际的梦幻和天马行空,在现代社会,文字作品较之于其他影像文化作品,其最大的优势在于它能够给予读者和作者更多更广的想象空间,超越朴素平淡,在文字中注入音乐,注入色彩,注入所有感知美好的可能,这样的书写方式也许能让文学获得更丰富长久的生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