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产业活动空间分布是经济地理学领域的重要研究主题。新世纪以来,随着中国东部沿海人口红利削弱、要素成本上升、环境管制力度的加强,大批制造业开始加速向中西部地区转移。以国务院批准“皖江城市带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规划”和《国务院关于中西部地区承接产业转移的指导意见》为标志,中国进入了国内产业转移大规模推进的新阶段。在此背景下,企业动态变化成为产业转移在微观层面的重要表现,新企业和在位企业共同成为区域发展的重要支撑。那么,对于一个区域而言,新企业和在位企业的增长特征有何不同?不同的区域专业化、多样性、相关多样性等产业集聚型式对企业增长有着怎样的影响?对新企业和在位企业的作用有何差异?回答以上问题,可以在理论上丰富和发展集聚经济理论的相关内容,同时可以为中国地市制造业增长提供决策参考。本文以中国地市制造业数据和社会经济数据为基础,将制造业分为劳动、技术、资本和资源密集型,以新企业、在位企业从业人数增长率分别表征新企业与在位企业增长,引入空间分析和计量模型等方法,研究中国285个地市制造业新企业与在位企业增长的时空格局特征,并构建OLS非平衡面板模型,探究专业化、多样性、相关多样性等不同产业集聚型式对新企业与在位企业增长的影响。主要得到以下结论:(1)从制造业规模看,1999-2012年,新企业数量先增后减,在位企业数量持续增加。在空间分布上,制造业新企业集中分布在东部沿海,且集聚水平提高较快;在位企业呈现由东向西梯度减少的空间分布特征。从不同要素密集型看,劳动和资本密集型新企业集中分布在东部沿海,技术和资源密集型新企业分布更为集中,技术密集型新企业集中分布在长三角、珠三角、北京、天津和重庆;资源密集型新企业集中分布在京津冀、长三角以及山东半岛。劳动、资本、资源密集型在位企业均集中分布在京津冀、东部沿海和重庆,技术密集型在位企业在东南沿海地区规模最高,在中部地区发展较快。(2)从制造业增长看,新企业增长率整体大于在位企业,二者的增长率均波动上升。新企业高增长率地区集中在西部,在位企业高增长率地区主要位于中西部和东北。从不同要素密集型看,新企业增速大于在位企业,技术密集型新企业增长最快。从空间分布来看,劳动、资本、技术密集型新企业与在位企业高速增长区域均向西转移。资源密集型新企业高增长率地区逐步西移,在位企业高增长率地区向长江流域集聚。(3)从计量结果看,专业化集聚对新企业增长的负向作用大于在位企业,相关多样性对新企业增长的促进作用大于在位企业。具体来说,专业化集聚对制造业和劳动密集型新企业增长的负向作用大于在位企业,且阻碍资本、资源密集型新企业和技术密集型在位企业增长率的提高。多样性集聚除了对资源密集型新企业增长显著为正外,对新企业与在位企业增长的作用尚未得到一致定论。相关多样性对制造业和不同要素密集型新企业增长的促进作用均较在位企业更大,该特征在技术密集型企业中体现更明显。根据研究结论,本文提出区域制造业增长的政策建议:中国地市制造业要避免区域单一产业的过度集中,要注重产业多元基础上关联水平的提升。对新企业和在位企业要注意采取差异化措施,在引入新企业时应该根据区域产业基础对入驻企业进行筛选,重点引进或发展与本地技术相关程度较高的企业。在位企业在加强与本地原有企业密切合作的同时需加强与技术关联新企业之间的联系与技术学习。对于技术密集度较高的企业,更应重视对多样且关联的产业结构环境的营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