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本文把文革前期艺术放置在一个宏大的社会背景下,分别对文革前期社会行动系统中三个“子结构”(文化结构、社会结构和人格结构”加以研究,研究认为,在文革前期,由于“无产阶级艺术王国”和“宗教形态的社会”都由一种强烈的浪漫主义意志建立起来,因此,文化结构和社会结构实际上已在宗教意识的作用下形成了同构。在这样的背景下,单一模式的艺术通过“崇高的再现”,通过在集体中经过不断衍射而加强的“自我典范”,使群众从中获得了“认同”的快感而得到满足。而在艺术“仪式化的重复”中,单一模式的艺术又使得观众从被动的“接受者”转换到主动的“传播者”的过程中发生了深刻的“主体转换”,这一“主体新生”同样为人们带来了快感而使其满足。艺术的这两种特性借助于宗教形态化的社会背景满足了人们的心理需求,使得文革前期“艺术短缺”的局面最终消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