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背景:肠易激综合征(irritable bowel syndrome,IBS)是一种以反复出现的腹痛或腹部不适伴有排便习惯改变和(或)大便性状异常为特征的功能性胃肠病。本病的发病率呈逐年增高趋势,病情虽不至于危及生命,但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目前现代医学对IBS的病因病机尚未完全阐明,治疗效果并不显著。中医药治疗IBS取得了较好的疗效,尤其在改善患者临床症状、降低复发率等方面均显示出一定优势,近年来本病已成为中医药研究领域的热点。目前存在的问题是中医对本病的辨证分型尚无统一的标准,一定程度上影响了临床对本病的辨证论治的规范化。目的:本课题在前期文献研究基础上,拟通过问卷调查的方式对腹泻型肠易激综合征患者进行前瞻性临床调查,重点探讨本病中医证候特征及中医证型分布规律,并提取各证型的辨证要点,为本病中医辨证论治的统一和规范化提供理论依据。方法:结合前期文献研究及专家咨询,设计由患者一般资料及腹泻型肠易激综合征患者临床主要症状、常见伴随症状、舌脉象等相关中医四诊信息为主要内容的临床信息采集表,采用横断面设计的临床流行病学方法,对广东省中医院2011年6月-2012年3月门诊及住院部的符合腹泻型肠易激综合征诊断的患者240例进行临床调查,所得数据建立数据库,采用描述性分析、聚类分析、主成分分析等统计学方法进行数据处理和分析,探讨腹泻型肠易激综合症中医证候特征及中医证型分布规律。结果:所调查的240例IBS-D患者常见症状中,出现频率在20.0%以上的依次有腹痛即泄,泻后痛减(79.2%)、大便时溏时泻,或常夹有粘液(73.8%)、症状随抑郁或精神紧张等情绪的出现而发作或加重(58.8%)、神疲懒言,体倦乏力(55.4%)、精神抑郁,善太息(45.0%)、急躁易怒(45.0%)、劳累或受凉后症状发作或加重(44.2%)、腹胀痛(43.3%)、食后腹胀,脘闷不舒(42.1%)、食少纳差(41.7%)、腹痛绵绵,喜按(38.8%)、嗳气(33.3%)、肠鸣矢气(30.4%)、小便黄(26.7%)、口干口苦(25.8%)、面色萎黄或少华(20.8%)共16个症状;舌象主要以舌淡或舌体胖有齿印,苔白或苔白腻最多见;脉象以脉弦细及脉细最多见。经聚类分析得到4个主要证型分别为第一类证型名称为肝郁脾虚证,第二类证型名称为脾胃气虚证,第三类证型的名称为脾肾阳虚证,第四类证型名称为脾胃湿热。直接涉及肝郁、脾(气)虚病机的证型肝郁脾虚证、脾胃气虚证共188例,占所有病例的78.3%。各证型辨证要点如下:肝郁脾虚证的辨证要点:腹痛即泄,泄后痛减、腹胀痛、肠鸣矢气、症状随抑郁、紧张等情绪出现而发作或加重、精神抑郁,善太息、急躁易怒、食少纳差,舌淡苔白,脉弦细或脉细。脾胃气虚证的辨证要点:大便时溏时泻,或常夹有粘液、餐后即泄、腹痛绵绵、劳累或受凉后症状发作或加重、食少纳差、食后腹胀,脘闷不舒、神疲懒言,体倦乏力、舌淡苔白或苔白腻、舌体胖有齿印、脉细。脾肾阳虚证的辨证要点:晨起腹泻,完谷不化、腹部冷痛,得温痛减、畏寒肢冷、腰膝酸软、夜尿频多、舌淡苔白、脉沉。脾胃湿热证的辨证要点:腹痛即泄,泻后痛减、泻下急迫、泻而不爽,粪色黄而臭、口干口苦、小便黄、烦渴引饮、肛门灼热、舌红苔黄腻、脉滑。结论:腹泻型肠易激综合征主要的中医证型有肝郁脾虚证、脾胃气虚证、脾肾阳虚证脾胃湿热证4个证型,其中肝郁脾虚证、脾胃气虚证所占比例最大,提示肝郁、脾虚为本病最主要的病机,临床治疗本病应着重从肝脾论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