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兽药是指用于预防、治疗动物疾病或有目的地调节动物生理机能的具有生物活性的化学物质。随着养殖业的迅速发展,兽药施用量大大增加,其作为饲料添加剂被用于养殖业中。其在动物体内并不能得到充分吸收,多以原药或代谢产物的形式随动物的排泄物进入环境,随食物链进入生态系统,对人体和环境的健康造成潜在危害。目前市场上最常见的兽药为磺胺类兽药,包括磺胺嘧啶,磺胺间甲氧嘧啶、磺胺甲恶唑等;喹诺酮类类兽药,如环丙沙星,氧氟沙星,诺氟沙星等;大环内酯类兽药,如红霉素、罗红霉素、阿奇霉素等。本研究选取了磺胺类、喹诺酮类、大环内酯类三种常见兽药作为实验对象,采用玉米、蚕豆、小麦三种作物作为实验材料,运用彗星、微核两种试验方法,研究所选兽药的遗传毒性作用。结果发现,磺胺类兽药可以在较低浓度明显诱发植物的遗传毒性作用,不同的作物对同一药物的敏感性不同。SD和SMM的处理下,3种作物的敏感性分别为:蚕豆>玉米>小麦;SMZ处理下,3种作物的敏感顺序为:蚕豆>小麦>玉米。磺胺类兽药复合污染条件下,单一兽药对作物的低促作用会消失;且低浓度磺胺类兽药的复合毒性高于单一毒性。SMM-SMZ复合表现出低浓度协同,高浓度拮抗作用。出现这种现象可能是因为SMM与SMZ的衍生基团处于苯环上同一位置,结构上相似导致两种兽药的作用机理相似。在染毒过程中,2种兽药在作物细胞染色体上的结合位点可能相同,故出现竞争机制。在低浓度作用下(1~10mg·L-1),结合位点尚未饱和,两种兽药分子均可与位点结合,对作物产生毒害加剧,相同浓度下SMM-SMZ复合比单一作用产生的微核率高,并在10mg·L-1时微核率达到最大值。随着浓度的继续升高至50~100mg·L-1,细胞DNA结合位点逐渐饱和,两种兽药分子因不能与DNA有效结合而无法产生更强的毒性作用。因此,SMM-SMZ复合作用高浓度下3种作物的微核率下降并趋于一致。喹诺酮类、大环内酯类兽药在较高浓度(>100 mg·L-1)也可诱发作物的微核效应。喹诺酮类兽药可诱发3种作物的最大微核率浓度为600 mg·L-1,但其所诱发的最大微核率较低,平均最大微核率不超过22.64‰,3种不同种类喹诺酮类兽药对同种作物的微核率有显著影响,对3种作物的根尖细胞DNA损伤程度为蚕豆>小麦>玉米。且3种作物根尖细胞的受损程度随诺氟沙星溶液浓度的升高而增大。大环内酯类兽药400mg·L-1时可诱发作物的微核率达到最大值,且最大值的平均值23.31‰低于磺胺类兽药染毒下的最大微核率24.06‰,而高于喹诺酮类兽药诱发的平均最大微核率22.64‰,且能诱发最大微核率的兽药浓度为:磺胺类兽药低于大环内酯类兽药低于喹诺酮类兽药。同样浓度的红霉素与罗红霉素对作物根尖细胞DNA造成的损伤存在差异。由彗星细胞的拖尾率以及头尾部DNA含量的数据可知,红霉素、罗红霉素对3种作物根尖DNA损伤程度为蚕豆>小麦>玉米,但同样浓度下对于同种作物,罗红霉素对根尖细胞DNA的损伤大于红霉素综上,3种不同的抗生素类兽药均可在一定浓度下诱发作物根尖细胞的微核效应,但其遗传毒性之间存在区别,磺胺类兽药毒性最大,大环内酯次之,喹诺酮类类兽药毒性最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