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雅斯贝尔斯曾经热切指出:“人类一直靠轴心时代所产生的思考和创造的一切而生存,每一次新的飞跃都回顾这一时期,并被它重新燃起火焰”①,他的这一说法是极为深邃并富有远见的。世纪之交,人类切切实实地意识到自身的发展陷入了一个不和谐的困境,便开始了新千年的文化自觉,再一次把镜头聚焦到2500多年前的“轴心时代”。中国先秦时期的儒家和谐思想成为倍受关注的焦点,很多西方学者认为“21世纪是东方文化的世纪”,我们国家领导人则明确提出了建构和谐社会的理念,这无疑是对中国先秦儒学的一次伟大复兴!秉承并弘扬先秦儒家“建国君民,教学为先”的社会治理方式,我们建设和谐社会,则必当首先着眼于发展和谐教育。和谐教育并不是一个全新的课题,先秦时期儒家教育就是以实现人的和谐发展(最终表现为天下归仁、宇宙万物并育)为终极目标,他们虽然没有明确表述过和谐教育思想,但是通过考察其教育行为和教育主张仍可以窥知和确定。本研究正是基于这样的假设,主要采用历史研究法、跨学科研究法、文献法和比较法,对先秦儒家的和谐教育思想体系进行耙梳和理析,力求为当下和未来发展和谐教育提供可供参照的思想资源。本研究先是按照教育思想的构成要素,即“培养什么样的人”、“为什么培养这样的人”和“怎样培养这样的人”来揭示先秦儒家和谐教育思想的基本理论和内在机理,然后发掘其现实启示意义。第一大部分:先秦儒家为什么以人的和谐发展作为教育的目标?第一章和第二章分别从历史缘起和理论基础方面回答了这个问题。探寻历史缘起是思想史研究的首要工作,本研究第一章先对人类早期的宗教天命观念、古代圣王明君的治世之道和西周贵族的“六艺”之教及其与儒家思想的一脉相承关系进行了理析,发现先秦儒家的整体思维意识正是发端于人类早期未从自然界分化出来时形成的宗教天命观念,古代圣王明君的“执中之道”则是先秦儒家“和谐”思想的直接来源,而西周贵族的“六艺”之教则为先秦儒家教育提供了基本范型;然后从经济、政治、文化和教育四个方面追溯了先秦儒家和谐教育思想形成的特定的外在因素。依据于人学思想是教育思想最重要的理论基础,第二章对先秦儒家人学思想内涵进行了阐释,分别从天道观、人本论、人性观和人生观几个方面来揭示先秦儒家和谐教育目标确立的理论依据。这样,先秦儒家和谐教育思想的来龙去脉就弄清楚了。第二大部分:先秦儒家究竟培养怎样的和谐发展之人?先秦儒家认为,实现天下归人和宇宙万物并育,人乃是根本,于是将人置于各种关系范畴之中,谋求各种关系的和谐便成为其具体的教育目标。第三章即致力于说明这个问题,将先秦儒家所要培养的和谐发展之人的特质概括为:人自身和谐发展、群体内人我和谐发展、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第三大部分:先秦儒家如何培养和谐发展的人?第四章对先秦儒家和谐教育思想的践履途径进行了条析缕理:首先,在教育内容方面,将被学界普遍认同的“六经”作为研究对象,研究中发现,先秦儒家在教育内容上虽有分科,但各科涵盖的内容却是多方面的,而且彼此之间存在很强的交叉性和关联性,这类似于我们今天教育中的“综合课程”;其次,在教育教学形式上,先秦儒家也是以和谐为理念,主张学思行全面发展、教学与实践相结合、藏与息相辅,而不是偏执于某一点或顾此失彼。第五章探讨的是先秦儒家和谐教育的践履原则,原则就是指导思想或曰方法论,本部分实质上是以教育为视角对先秦儒家和谐方法论的一种新诠释,这部分的内容较为厚重,主要从五个方面论述说明,即和而不同、中庸之道、公平公正、师生友朋和持之以恒。第四部分:结语。在前面对先秦儒家和谐教育思想内在机理梳理的基础上,揭示先秦儒家和谐教育思想的智慧所在,为当今发展和谐教育提供了一点可供参照的思想资源:在和谐教育目标的确定上,我们应以人为出发点和归宿,追求人的全面和谐的发展;在和谐教育途径的选择上,我们应注重综合育人和全方位育人;在和谐教育方法论的探索上,我们应借鉴先秦儒家两个重要的致思路径,即以和谐思维育人、教学生以和谐思维处理自身及自身与身外世界的关系;最后,借鉴先秦儒家“建国君民,教学为先”的社会治理方式,在构建和谐社会的过程中,大力发展和谐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