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产热密度数据机房冷却技术研究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juese1234567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随着信息产业的快速发展,全社会对各类高性能数据机房的需求越来越大。以刀片式服务器为代表的高性能IT设备的广泛应用已经使得标准42U机柜的容量从早年的不足1kW跃升到10~20kW,大型数据中心单位面积IT设备发热量高达1~3kW,如此高的产热密度使空调能耗大幅上升,目前已占机房总用电量的40%左右,不仅增加机房运营成本,制约机房升级扩容,还直接影响着未来绿色数据机房的发展。如何有效降低机房空调能耗已成为亟待解决的问题。基于此,本文从机房传热过程的本质入手,从传热动力损失角度重新审视和分析机房传热过程,开展以下研究:对机房传热过程本质的研究。指出机房排热的核心任务是在给定的散热量和可用的传热动力(机房室内外温差)下,通过减少各换热环节的温差消耗,用高温冷源完成热量从室内到室外的搬运,并结合实测数据给出机房实际传热过程的的温度分布,指出室内冷热空气混合对机房传热性能有重要的影响。对机房传热过程分析方法的研究。对于给定传热温差求最大热流的优化问题,分别用传统热力学方法(熵产,火用损失)和热学方法(火积耗散)分析,结果表明热学原理(也称热质理论)适合研究机房传热过程,用火积耗散表征传热动力损失,指出机房排热的核心任务是减少传热火积损失,结合实测数据分析了机房传热过程中由温差传热、冷热流体混合、流量不匹配等因素引起的火积耗散,并分析了在不同工况下投入体系的压缩功以及在不同结构的换热网络中流体流量的变化对体系传热火积耗散的影响。分布式冷却技术研究。基于传热火积损失最小原则提出机房分布式冷却方案,通过与传统集中式冷却流程对比,指出分布式冷却在消除冷热空气混合、改善传热过程匹配性、减少火积耗散以及改善机房热环境、降低排热能耗等方面的优势,在此基础上提出了内置多级分离式热管的内冷型机柜以及冷却塔与多级冷机串联运行的大温差冷水系统,消除冷热空气混合;通过自然冷却和机械制冷联合运行并连续调节供冷能力,有效延长自然冷却时间,提高机房排热效率。工程应用。对北京市某数据机房空调系统节能改造,通过对全年不同工况下改造前后空调性能对比测试,采用分布式冷却系统后,机房空调系统全年综合能效从2.6提高到5.7,机房年均PUE值从1.6降低到1.35,证明了热学原理和分布式冷却技术在高产热密度数据机房的适用性,为今后的推广应用积累了经验。
其他文献
为实现被悬浮球体的旋转运动,本文提出一种集磁悬浮功能于一体的驱动装置,通过在驱动装置的驱动绕组中通入三相交流电,使其在气隙的周向产生旋转磁场,旋转磁场与被悬浮球体表面产
聚N-异丙基丙烯酰胺(PNIPAAm)水凝胶可感知外界温度的细微变化并产生体积相变,是生物组织领域一种理想的温敏材料。但PNIPAAm本身机械强度很差,其应用受到了很大的限制。通过接
互联网应用的种类和形态在不断地发生变化,同时也在不断地影响着人们生活的各个方面,而且互联网上产生的数据量也在以我们无法想象的速度迅猛增长。如今,海量数据集的存储与处理
本文采用叙事研究的方法,将笔者及笔者的女儿作为研究对象,旨在呈现一个普通家庭的早期教育经历,呈现一对母女共同成长的过程;在对笔者本人的教育经验进行总结和反思的基础上,探讨
玉器作为中华文明的重要文明元素之一,它一方面反映了美感、智慧和财富,另一方面象征了某种观念,即信仰、权力和地位的形象体现。作为中华文明特有的一种文化现象,玉器的考古学研
矿床三维地质模型的构建及可视化研究是矿山信息化建设的基础,它借助计算机技术和可视化技术,直接从三维空间去理解和表达地质实体的几何形态、拓扑信息,更好地为矿山生产和开发
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发展,城乡一体化的推行,教育事业日益受到重视。高中教育作为向高等教育输送优秀人才的重要中转站,其人数规模日渐庞大,现阶段普通高级中学规模在24——48班之
新疆地处祖国西部边陲,与周边多个资本主义国家接壤,国际环境比较复杂,是“三股势力”渗透的主要阵地。新疆7.5事件足以证明,境内外“三股势力”并没有停止对新疆的破坏,反而愈演
生态环境是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基本条件,是经济、社会发展的基础。正确处理经济社会发展与保护生态环境的关系,在更高层次上进行产业和经济结构调整,坚持协调发展、全面发展、
岸堤水库又称云蒙湖,位于蒙阴县境内,于1996年被划为临沂市区饮用水水源地,也是临沂市区目前唯一的饮用水水源地。通过对岸堤水库及主要入库支流东汶河及梓河下游河口区的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