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本文在野外调查的基础上,应用数量生态学方法,从物种和群落两个层次,对云丘山(吕梁山南段)植被进行了较为系统、全面的研究,包括群落组成结构以及物种多样性和优势物种间关系等,目的在于分析植物群落与环境的生态关系,为研究区退化生态系统的植被恢复与保护提供科学的理论依据。(1)应用双向指示种分析(TWINSPAN)和除趋势对应分析(CCA)对云丘山植被群落进行数量分类与排序。通过TWINSPAN分类结合实际调查情况,将云丘山植被群落69个样方划分为10个群丛类型,并分别论述了各群丛类型的基本特征。CCA排序与TWINSPAN分类结果的一致性体现了各群丛类型与环境因子间的相互关系,CCA第一排序轴主要反映了海拔的变化梯度,第二排序轴则主要反映了坡度的变化梯度。结果表明,海拔和坡向的变化是影响研究区植被群落物种组成与分布的重要生态因子。(2)通过统计研究区植物物种科属多样性以及区系分布多样性发现:研究区地理成分简单,特有种稀少,北温带成分的植物是本研究区的植被主体;同时采用6种多样性指数对研究区植被群落10个群丛的物种多样性进行研究,分别从群落类型、群落结构两个方面分析了各群丛间物种多样性的差异。结果表明:这些指标均能较好地反映群落结构、生境等特性,也能体现出该群落结构组成的特殊性:丰富度指数、均匀度指数、Shannon-Wiener多样性指数和Simpson指数变化趋势基本一致,虽然各指数代表不同的生态学意义,但对反映群落的特征具有较好的一致性。10个群丛草本层的Patrick和Margalef指数、Shannon-Wiener指数以及Pielou和Alatalo指数、优势度指数Simpson均为草本层>灌木层>乔木层,可见研究区群落的物种多样性主要受草本层的影响,这是因为各群丛不同层片间物种个体数量差异程度的不同,草本层物种数明显大于灌木层和乔木层,生境条件的差异也是导致物种多样性变化的原因,同时历史上长期存在的人类干扰和近年来的旅游开发对研究区物种多样性的影响也不可忽视。(3)在物种层次上根据生态位相关理论和种间关联的计算,可以发现山西云丘山地区乔木、灌木和草本3个结构层次的主要物种总体上都表现为负关联,同一个层内的种间关系较不同层间的种间关系缓和。乔木层内物种间总体关联不显著,生态位竞争关系较缓和,主要表现为相对独立的生态位对资源利用的最大化;而灌木层和草本层内总体关联较显著但生态位竞争关系较乔木层激烈,主要表现为对资源的竞争。乔木层和灌木层之间的种间关系较显著、乔木层和草本层之间的种间关系较本层之间较缓和,灌木层和草本层主要物种间处于一种松散的关联状态。综上所述,可以认为云丘山地区的优势物种和群落处在动态的平衡之中,在一段时间内将保持稳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