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纳米材料是当今科学研究的一个热点。由于具有独特的结构和优良的物理、化学性质,纳米材料在信息、能源等众多领域具有重要的应用价值。多年来受到科学工作者们的广泛关注。其中最为突出的纳米材料当属由碳原子以sp2杂化轨道组成六角蜂窝状晶格的平面薄膜——石墨烯,其表现出了超高电子迁移率、极高的机械强度、量子霍尔效应等奇异的物理与化学特性。石墨烯的这些优异性质极大的激发了学术界和工业界科研人员的工作热情,与此同时也引起了人们对其它二维类石墨烯材料的研究兴趣。人们希望获得与石墨烯完全不同、互补甚至更有优势性质的其它新型二维材料。目前,已有大量的二维材料被人们预言或证实,如BN、ZnO、snlicene、germanane、MoS2、MoSe2、WS2、GaS等。这些二维材料具有优异的物理和化学性质,在很多的领域都有重要的潜在应用价值。除了二维材料,目前受到人们广泛关注的另一类纳米材料是有机金属分子链。它在包括催化、自旋电子学、光学、分子识别等领域具有非常重要的应用,尤其是在自旋电子学中的应用受到了科研人员的青睐。与无机半导体材料相比,有机金属分子链具有一些明显的优势。比如由于有机金属分子链体系的自旋轨道作用和超精细作用都很弱,该体系具有较长自旋弛豫长度以及自旋寿命。随着对纳米材料研究的深入,对纳米材料的电子性质等的有效调控成为了该研究领域亟待解决的问题。此外,深入研究纳米材料具有优异特性的内部机理也逐渐成为了人们的关注焦点。这些研究将对纳米材料的具体应用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在本文中,我们系统地研究了一系列金属分子链体系、二维材料体系及其它材料体系的电子和磁性性能,以及掺杂、吸附、应力、电场和衬底等各种因素对上述体系相关性质的调控,并对体系内部物理与化学机制进行了深入探讨。本论文共分七章。第一章简要介绍了金属分子链体系和二维材料体系在相关领域的研究背景及现状。第二章概括叙述了密度泛函理论并简要介绍了本论文采用的第一性原理计算软件包。第三章分节阐述了一系列分子链的电子结构及自旋电子性质调控,并讨论了N元素掺杂对石墨纳米带带边位置的调控。第四章分节研究了一系列二维材料的电子结构及自旋电子性质,并讨论了掺杂、吸附、应力、电场和衬底等各种因素对这些体系相关性质的调控。第五章介绍了其它几种体系的电子结构及相关性质调控。第六章探索研究了二维材料BiTeX (X=Br和I)、SrFBiS2和BiOBiS2的Rashba效应,并探讨了应力或电场对这些材料Rashba效应的调控。第七章总结了本论文的研究内容并指出了上述材料在相关领域的应用研究中尚未解决的问题以及后续拟开展的研究工作。本论文研究内容和主要结论如下:(1)研究了金属-酞箐染料分子构成的有机金属分子链(M-PcNW, M=Cr、Mn、 Co、Ni、Cu和Zn)的电子结构和磁性。结果表明除了Ni-PcNW和Zn-PcNW体系是非磁性的,其它的体系都是具有磁性的。Cr-PcNW、Mn-PcNW、Co-PcNW、 Ni-PcNW、Cu-PcNW和Zn-PcNW的磁矩分别为4.0、3.0、1.0、0.0、1.0和0.0μB。进一步的耦合计算表明Co-PcNW为顺磁的,Cr-PcNW和Cu-PcNW为反铁磁的,而Mn-PcNW表现出铁磁性并具有半金属性质。(2)研究了金属茂分子(C5H5)2TM构建的一维阶梯状有机金属链(MSWNs, M=V、Cr、Mn、Fe、Co和Ni)的电子结构和自旋电子学性质。研究结果表明FeSWNs为非磁性的,而其它的MSWNs体系都是磁性的。对于M=Cr-Co, MSWNs体系计算得到的磁矩分别为3.0、2.0、1.0、0.0、1.0和2.0μB。这些体系的过渡金属原子都是有规律分散的,这对于在自旋电子学上的应用是非常重要的。VSWNs、 CrSWNs、 MnSWNs和CoSWNs体系为铁磁性的,而NiSWNs是反铁磁的。这些体系的磁性耦合机理都可以用键传递和空间传递作用竞争机制进行解释。(3)研究了类金属茂分子(P)5TM组装成的新型无机金属分子链[(P)5TM]∞(TM=Ti、V、Cr、Mn、Fe和Co)的电子结构和磁性。研究结果表明在[(P)5TM]∞中每个金属原子向P5环转移一个电子,该分子链体系中的结构可以由[(P)5-V+(P)5-V+]∞表示。金属原子和P5环之间的电荷转移使得二者之间相互作用增强,进而导致了[(P)5TM]oo具有稳定的结构。[(P)5V]∞、[(P)5Cr]∞和[(P)5Mn]∞为铁磁性的,而[(P)5Ti]∞、[(P)5Fe]∞和[(P)5Co]∞则为反为铁磁性的。(4)研究了N掺杂对chevron型石墨烯纳米带的电子性质和带边位置的调控。研究结果表明N掺杂位置位于纳米带的边缘时,即使在很高的浓度下,对材料的带隙大小影响也很小。相反,N替换纳米带内部的C原子时,则会对其带隙的大小产生明显的影响。这是由于边界C原子对材料的带边附近态贡献较小,而内部原子贡献较大。N掺杂位置位于纳米带的边缘时不仅对纳米带的带隙影响较小,而且可以使得纳米带带边位置向低能量区域平移。并且伴随着掺杂浓度增加,带边位置会逐渐向下平移。由此可以实现在不影响材料带隙大小的前提下人为的移动材料的带边位置。(5)研究了应力对半氟化的BN单层、GaN单层和石墨烯的磁性性质的调控。研究结果表明这三个体系的铁磁态和反铁磁态的能量差会随着各向同性应力的增加而单调的增加。尤其是对于氟化的BN单层和GaN单层,伴随着应力的变化,其体系的磁耦合基态会在铁磁态和反铁磁态之间转换。这些现象源于这些体系内磁矩之间键传递和空间传递作用的竞争。(6)研究了半氟化和半氢化对二维Ⅳ族和Ⅲ-Ⅴ族二元化合物ab(ab=SiC、 GeC、SnC、BN、AlN和GaN)的电子和自旋电子学性质的调控。研究结果表明半氢化的ab和半氟化的GaN是铁磁性的。除了半氟化的GaN,其余所有的半氟化体系都是反铁磁性的。对于半氟化的ab(标记为F-ab),其铁磁态和反铁磁态的能差大小变化顺序为F-SiC> F-GeC> F-SnC和F-AlN> F-GaN;而对于半氢化的ab(标记为H-ab),其铁磁态和反铁磁态的能差大小变化顺序为H-SiC<H-GeC<H-SnC和H-AlN<H-GaN。文中对于这一现象进行了详细探讨。此外,通过调控不同的修饰原子可以使ab具有不同的磁性性质。(7)研究了卤化作用对germanene和snlicene电子性质的调控。研究结果表明卤化可以破坏germanene和snlicene体系的线性能带色散关系,且在狄拉克点处打开一个较大带隙。虽然卤化能破坏germanene和snlicene的狄拉克点,但是除了氟化的germanene,其余卤化后的germanene和snlicene体系的导带和价带仍然会在费米能级附近有一个接触点。因此,除了氟化的germanene, germanene和snlicene体系在其悬挂键被卤族元素饱和之后仍然保持零带隙的特性。(8)研究了二维C4H结构材料的电子和磁性性质,以及应力和掺杂对该体系的电子结构和磁性的调控。研究结果表明二维C4H结构材料是一个具有宽带隙的非磁性间接半导体;应力可以很有效的调控二维C4H结构材料的带隙大小;该体系中所有的本征缺陷都能够在二维C4H中引起自旋极化且具有长程耦合作用;对于B、P和N掺杂替代二维C4H中C原子,用N替代二维C4H中与H直接成键的C时不会在该体系中引起自旋极化,其余的情况都会在该体系中引起自旋极化。(9)研究了二维MoS2、Mose2对石墨烯电子结构的调控。研究结果表明二维MoS2、MoSe2与石墨烯之间的结合能很小且层间距较大,因此二维MoS2、MoSe2与石墨烯之间的相互作用很弱。二维MoS2、MoSe2对石墨烯的线性能带色散关系影响较小,仅仅是在狄拉克点附近打开了一个较小的带隙,然而这个带隙可以通过调节二维MoS2、MoSe2与石墨烯之间的层间距调控。体系中石墨烯的半导体特性来源于二维MoS2、MoSe2在石墨烯中引起的C原子位能不一致。(10)研究了电场对波浪形germanane材料的能带调控。研究结果表明波浪形germanane的带隙能够被电场有效的调控,可以从1.22eV调节至零。这一现象的产生是由于波浪形germanane在电场作用下,导带边和价带边会产生空间电荷分离。需要注意的是调控中需要的电场很小,因此在实验上是很容易实现的。此外,随着电场的增加,波浪形germanane的带隙逐渐减小到零,然后发生了能带反转。(11)研究了Graphene/Diamond复合体系的界面电子和自旋电子学性质。研究结果表明在所有考虑的界面构型中石墨烯和金刚石之间的作用都是较弱的。然而,在该界面体系中,石墨烯的线性能带色散关系被破坏,在原来的狄拉克点处打开了一个较大的带隙。此外,由于石墨烯和金刚石表面之间的电荷交换作用,金刚石表面的自旋极化使得石墨烯中也产生了自旋极化。(12)研究了二维VX2(X=S、Se)的本征磁性,以及应力对其磁性的调控。研究结果表明纯净的二维VX2具有铁磁性,这为在纯净的二维体系中可以存在自旋极化提供了证据。研究还发现二维VX2中磁矩以及铁磁态和反铁磁态能量差会随着应力的增加而单调增加。由此,可以通过调节应力对二维VX2的磁性进行调控。对于二维VX2中磁矩随应力的变化,我们提出了共价键和离子键协同作用机理进行解释。而对于二维VX2中铁磁态和反铁磁态能量差随着应力的变化可以通过键传递作用和空间传递作用的竞争机制进行解释。(13)研究了二维MoSe2、MoTe2和WS2电子结构及自旋电子学性质,以及本征缺陷和非金属元素(H、B、C、N、O和F)吸附对这些体系电子及磁性性质的调控。研究结果表明MoSe2、MoTe2和WS2从块体减小到单层时,其能带从间接带隙转变为直接带隙。对本征缺陷的研究发现,仅有二维MoSe2中的阳离子空位能够引起自旋极化,其余的情况都是非自旋极化的。而非金属原子吸附二维MoSe2、 MoTe2和WS2能够对其磁性性质进行很好的调控。其中H元素吸附二维MoSe2、 MoTe2和WS2以及F元素吸附二维MoTe2和WS2会产生长程磁耦合。(14)研究了二维GaS和GaSe的电子性质以及应力对其电子性质的调控。研究结果表明随着GaSe体系从块体减小到单层,该体系能带从直接带隙转变为间接带隙;而对于GaS体系,从块体变为单层过程中,其带隙一直保持为间接带隙。随着层数的变化,二维GaS和GaSe的EELS会发生明显有规律的变化。研究还发现多种形式的应力都可以有效的调控二维GaS和GaSe的带隙大小(15)研究了两种构型的金属-TCNQ自组装单层材料(分别称为R-TM@TCNQ和S-TM@TCNQ, TM=Cr、Mn、Fe和Co)的电子及磁性性质。研究结果表明在R-TM@TCNQ和S-TM@TCNQ体系中,每个TM原子将其两个电子转移到TCNQ中,从而确保了TM@TCNQ体系的稳定性。所有的这些体系都具有自旋极化特征,R(S)-Cr@TCNQ、R(S)-Mn@TCNQ、(S)-Fe@TCNQ和R(S)-Co@TCNQ的总磁矩分别为4.0(8.0)、3.0(6.0)、2.0(4.0)和1.0(2.0)μB。因此,R(S)-TM@TCNQ体系的磁矩大小可以通过调控TM原子来实现。除了R(S)-Co@TCNQ为顺磁性外,其它的体系都是反铁磁性的。此外我们提出了解释这些体系磁矩大小来源的“4+1”模型。(16)研究了chlorographene与janugraphene的几何结构和电子性质。研究结果表明两种新型二维材料chlorographene和janugraphene的能带结构具有线性色散关系,其狄拉克点位于r到X’之间的点,坐标分别为(-0.277,0,0)和(-0.215,0,0)。狄拉克点附近的能态主要由主平面内碳原子的p轨道所贡献,与氯原子和苯基配合物几乎没有直接关系。这两种材料均具有矩形的晶格结构。研究还发现较小的外加电场对chlorographene和janugraphene的线性能带结构的影响可忽略不计。(17)研究了二维Ni2C18H12和Co2C18H12的几何、电子及自旋电子学性质。研究结果表明Ni2C18H12只具有一种稳定构型;而Co2C18H12具有两种稳定构型,分别为low-buckled构型和high-buckled构型。Ni2C18H12和low-buckled构型的Co2C18H12具有自旋极化,而high-buckled构型的Co2C18H12却是非自旋极化的。Co2C18H12两个构型磁性质之间的差异来源于其结构导致的电子排布差别。研究还发现Ni2C18H12和low-buckled构型的Co2C18H12都具有半金属狄拉克点。(18)研究了应力对β-InSe体系拓扑相变的调控。研究结果表明该体系即使在不考虑自旋轨道耦合作用的前提下依然可以通过调节应力实现能带反转。然而需要注意的是自旋轨道耦合作用依然是不可缺少的,其作用为在能带反转引起的能带交叉点处打开一个带隙。在6%应力的作用下,自旋轨道耦合作用产生的带隙达到了121meV,这个值接近了室温。进一步的研究发现应力引起的能带反转主要来源于层内原子间相互作用的改变,而层间相互作用的改变影响较小。(19)研究了非金属元素(Be、B、C、N、O和F)掺杂对CdS的电子和磁性质的调控。结果表明Be、B和C掺杂CdS能够引入自旋极化,计算得到的磁矩分别为2.0μB、3.0μB和2.0μB;而N、O和F掺杂的CdS无自旋极化。非金属元素掺杂CdS能否引起自旋极化是由掺杂元素和硫元素的电负性决定的:为了获得一个稳定的磁基态,掺杂元素的电负性必须比硫的电负性小,才能保证掺杂元素2p轨道的局域性。否则,掺杂元素与阳离子较强的相互作用会导致掺杂元素2p态离域以产生非磁性基态。(20)研究了Ag吸附Cd终端的CdS(0001)表面和S终端的CdS(0001)表面的电子结构和相关性质。结果表明相对于Cd终端的CdS(0001)表面,Ag更容易吸附在S终端的CdS(0001)表面。对于单个Ag吸附在Cd终端的CdS(0001)表面,局域的Ag5s态和局域的Cd5s态之间的交叠表明了Ag-Cd键的离子键特征。而对单个Ag原子吸附在S终端的CdS(0001)表,Ag4d态更加离域,并和S3p态杂化,表明Ag-S键的共价键特征。对于小的Ag团簇(Ag2, Ag4,和Ag7)吸附的Cd终端的CdS(0001)表面,吸附能明显比单个Ag原子的吸附能更低,并且团簇吸附能随着团簇尺寸的增加而降低。(21)研究了氨分子吸附金刚石(100)面的电子结构与相关性质。研究结果表明随着吸附氨分子的增加,吸附能会迅速增加。这是由于金刚石表面氨基之间的相互排斥导致的。这一结果解释了为何实验上合成的氨基吸附金刚石的覆盖率最大只有12%而不能继续增加。(22)研究了二维BiTeX(X=Br和I)的极性性质和Rashba效应。研究结果表明由于二维BiTeX两个表面的组成元素不同,这两个体系在沿着其表面的法线方向具有一个极化电场,因此这两个体系都是极性二维材料。对于结合能和声子谱的计算都毫无疑问的表明了这两个二维体系的稳定性。由于这两个体系特殊的原子结构,二维BiTeX体系具有巨大的Rashba效应。此外,这两个体系的Rashba效应可以用应力进行有效调节。(23)研究了二维SrFBiS2和BiOBiS2的Rashba效应。研究结果表明二维SrFBiS2和BiOBiS2都具有巨大的Rashba效应,这是由它们的特殊原子结构决定的。二维SrFBiS2(BiOBiS2)的结构可以用一个类离子模型进行描述,其共价键结合的Sr和F(Bi和O)原子组成了(Sr2F2)2+[(Bi2O2)2+]层,而共价键结合的Bi和S原子形成了(BiS2)-层;因此Sr2F2-BiS2(Bi2O2-BiS2)之间可以被认为是离子键接触。这导致了在二维SrFBiS2和BiOBiS2中都具有两个极化电场,两个体系的极化电场分别从Sr2F2层指向BiS2层和从Bi2O2层指向BiS2层。二维SrFBiS2和BiOBiS2都具有两组Rashba自旋劈裂,分别来自其两个表面。由于晶体对称性,每个体系的两组Rashba自旋劈裂是简并的。通过施加一个较小的微扰,例如电场,每个体系都能够表现出两组Rashba自旋劈裂。以上这些研究阐明了一系列的金属分子链体系、二维材料体系以及其它材料体系表现出的电子和自旋电子学性质的内在机理,揭示了掺杂、吸附、应力、电场和衬底等各种因素对上述体系相关性质的调控机理和作用规律。这些系统的理论研究丰富了人们对金属分子链体系、二维材料体系以及其它材料体系相关性质的认知了解,为自旋电子学等的发展提供了理论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