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废墟形象从二十世纪八十年代以来越来越多的出现在当代艺术的表现题材中,艺术家用各种媒介和手段来呈现废墟形象。而本文的研究对象着眼于艺术家个体的代表系列作品,对作品中工业废墟的外在形象到内在的文化内涵进行深入剖析。从当下的视角回看作品中的厂区遗迹,在比较中展开批判和反思。本文主要的研究方向是崔国泰艺术创作中废墟形象的隐喻和现代性意义。崔国泰的工业题材的创作是从2000以后开始的创作的,他文革时期出生于老重工业基地沈阳,对于那些工业建筑有着特殊的感情,这些为新中国发展做出不可磨灭贡献的建筑虽然消失在历史洪流中,但在他的记忆烙下深深的印记。之所以要创作这一系列的作品,有必然也有偶然。他在798的大厂房画室被迫拆迁,让他对于这个让他颇有感情的大画室,一时无法接受,同时也彻底唤醒了脑海中的记忆和心底创作欲望。本文第一章先交代新中国工业化的背景,这是其绘画作品的大的时代框架。再通过崔国泰的《我失去的画室》为这一系列作品的发端,在起开始创作“工业肖像”系列前,艺术家本人去了老家对那些即将被拆迁的遗迹进行取材和实地考察。本文第二章先从系类创作的源起出发,艺术家开始着手创作工业肖像系列,其艺术创作中的形象带有鲜明的时代烙印,每幅作品中出现的场景或者事物具有很强的象征意味,胜利号火车头、大厂房、大烟囱等都是重工业时代的标志,本章主要从象征意义中接的作品的时代性,这一章节主要探讨了怀旧的情绪。第三章中,从怀旧情节中继续深化,艺术家不仅仅只是怀旧,我们需要反思,而作品带给我们这样的思考,但历史是进步的,这些工业文明的产物做出了卓越贡献,但它们的消失是必然的,所代表的集体主义和国家意志也随之瓦解。虽然我们时代的进步摧毁了过去的某些文明,更加强调个性化,但是有些东西任然需要我们细细回味,而我们的时代也并非完美,再美好的事物总有阴影,立足当下的反思也显得尤为必要。第四章是延伸章节,废墟艺术是普遍存在的,在当代艺术中更加的多元化,城市的快速发展和变迁,也造成了当代的废墟,这也给艺术家们带来很多思考和新的尝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