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计划经济时期,集生产区和居住区为一体的单位社区适应形势的需要被打造出来。“单位办社会”的结果是,一方面单位职工和家属形成了强烈的单位认同,另一方面无形中造成了单位社区与地方的分离。随着单位制度改革的发展,单位的社会职能向社区转移,社区居民是否会转向所在地的地域身份认同呢?本文以一个油田社区为例,从社区的变迁过程展开,探究社区居民地域身份认同状况。本文选取的是中原油田的一个矿区居民作为研究对象,这一社区和群体在油田的发展和改革过程中显示出来较为典型的经历。作为计划经济时期最后一个以会战形式建立的大油田,由于建立初期的特殊困难条件,中原油田在黄河南北建立了几十个相对独立的生产生活基地,本文的田野工作地点是其中之一。为了油田建设的需要,职工把家迁到了这里,家属由油田安排了工作,并实现了“农转非”;社区的居民不仅实现了户籍地的迁移,同时也实现了身份的转变。在油田的生活过程中,职工和家属成为了油田人。从上个世纪90年代开始,中原油田面临发展困境,开始了改革。改革之后,单位与社区分离,社区加深了与地方的联系,油田人的地域身份认同也呈现了新的状况。通过研究发现,在一个由移民组成的单位社区,社区居民的原有文化和单位的企业文化相互作用,形成新样式的文化,并必然伴随着一种新认同的出现。在计划经济时期建立的“单位办社会式”的单位社区,与周边地方的地理分界带来了单位社区与地方的“心理分界”,单位职工与家属对单位形成强烈的单位认同。在单位减员增效的改革过程中,单位职工与家属呈现出各种变化,如提前退休、与单位协解、自谋职业等。随着单位改革的发展,单位社区与周边地方的界限开始松动原单位社区居民在无形中加强了与周边地方的交流联系。新时期,由移民组成的单位社区居民的身份认同不再仅局限在原籍和单位,而是呈现出多种形态,如原乡认同、单位认同、原乡与新家乡双重故乡认同等。在这里,地域身份认同不单是对居住地、户籍地的认同,更多的是以文化为载体附着在空间的一种意义认知,是一种归属感。当然,在与地方社会融合的过程中,形成新的地域身份认同需要一个过程,在原籍和新家乡的中间状态是移民地域身份认同过程中的必然现象。随着时间、经验、体验的积累,移民的地域身份认同将跨过身份迷茫和不确定的状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