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代中国“非虚构”写作研究

来源 :吉林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awrence12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非虚构”一词作为“虚构”的对立概念,往往意指对于真实的某种“完全再现”。在中国文学的发展历史上,“非虚构”的概念一开始主要是作为翻译产物出现的,它由美国六七十年代的“nonfiction-novel”(非虚构小说)翻译而来。直到进入新世纪,《人民文学》再次提出“非虚构”这一概念,将其和传统的“报告文学”相区别,并且专门开设了“非虚构”板块来刊登国内优秀的非虚构作品。2015年,白俄罗斯作家阿列克谢耶维奇凭借她的一系列非虚构作品获得了诺贝尔文学奖。可以说,“非虚构”写作作为一种对时代与社会最真实的书写方式,已经在全球范围内掀起了热潮。然而,由于对真实性和文学性的双重要求,“非虚构”写作在创作过程和作品上都呈现出了一定的复杂性与矛盾性。对于“非虚构”写作的很多问题,仍然期待着深入的研究与探索。本文以当代中国“非虚构”写作为研究目标,在理论上对中国当代“非虚构”写作进行了梳理和研究,对当代优秀的“非虚构”文学作品进行了深入的解读,同时也从社会背景和发展趋势上进一步探讨了“非虚构”写作在文学和社会中的影响与作用。本文主要分为四部分,第一章从“非虚构”概念的历史由来、“非虚构”概念的哲学基础以及“非虚构”写作的边界和特性几方面进行了理论方面的探索。广义上,“非虚构”的创作应该涵括一切符合其哲学精神的创作形式,除了纪实文学、新闻特稿和历史叙述的写作形式,还包括着摄影、电影等其他艺术样式。而在狭义上的“非虚构”写作则主要指的是一种新的纪实写作风格,它与报告文学一脉相承,但也有着自己的独特属性。文章从作家群体的自觉性程度、创作者在写作过程中的“介入”、作品中叙述声音的“出场”、创作过程的独立审美原则、作品的文学性和技巧性等五个方面对于“非虚构”写作的特性进行了分析和讨论。第二章在理论探索的基础上,对中国当代文坛的一些优秀“非虚构”作品进行了深入的解读,将这些作品按照题材分为“乡土”、“自然”、“历史”、“社会”、和“生活”五个类别,分别去探讨不同题材下的非虚构作品所具有的独特风格。这些作品中所呈现的特点和“非虚构”写作的新特性是相一致的,但在不同的题材中,却有着不同的具体表现。第三章主要对文学写作之外的“非虚构”的创作进行了简单的介绍和研究,例如新闻写作视域下的“非虚构”写作、以口述史为代表的非虚构历史书写以及纪实摄影、纪录片等更具视觉魅力的“非虚构”类艺术形式。它们都体现着“非虚构”这一概念所具有的内涵与特性,用独立审美的精神、和更富技巧性的艺术风格去记录和展现世界的真实和人的内心真实。第四章则是从文学的发展和社会文化的变迁这一角度深入发掘了“非虚构”写作在新世纪兴起的内在原因和其产生的巨大影响。当下,不仅文学需要真实,社会也在渴求真实,而“书写真实”的“非虚构”写作,正是对于当代文学和社会这一需求的回应。
其他文献
ERP即企业资源计划,企业的物质资源、信息资源和资金资源都在企业资源计划内。ERP不仅仅是一个系统软件,还是企业重要的管理体系,融合了对企业规范、信息技术和企业业务的管
每一部影视作品都是导演思维的演绎,导演思维渗透至影视作品的每一个角落,对于影视作品都有着重要的影响和决定的作用。导演个人对于生活的理解,自己的知识和文化的架构以及外在
受当时的建筑技术和社会基础所限,建造于早期的多层住宅,大多无电梯,已不能满足老百姓对生活品质的要求,随着老龄化社会的来临,仍然居住在这些老旧多层住宅内的老年人面临着
随着改革开放不断深入,中国对外经济文化交流日益频繁,为了让世界人民更好的认识中国,了解中国文化,中华学术外译项目应运而生。本次翻译实践报告的原文选自《中国民间故事史
<正>液化天然气(Liquefied Natural Gas,简称LNG)是天然气经过预处理,脱除重烃、硫化物、二氧化碳和水等杂质后,深冷到-162℃后形成的液体。液化天然气被认为是地球上最干净
近年来,随着我国证券市场的持续蓬勃发展,越来越多的企业积极争取上市以获得更大的发展空间,企业的发展对我国经济的影响不断加深。其中,大中型上市公司运营状况的好坏将直接
文章从项目化管理的内涵出发,结合院校的实际,运用SWOT分析法,就高职院校学生社团活动实施项目化管理的可行性和基本要求进行探讨。
超长公路隧道日益增多,文章从隧道地质、快速施工、运营通风、防灾救援及行车安全五个技术方面作了论述且指出需要进一步研究的问题,以期推动超长公路隧道建设管理水平。实践
随着交通建设不断发展,深埋高地应力条件下的长大隧道的数量越来越多。高地应力对地下工程围岩稳定及支护结构的影响比较显著,隧道主体结构受力特征同一般交通隧道有较大的差
高职院校旅游类专业顶岗实践学习是人才培养的重要环节,而旅游院校多选择酒店为实习基地,面对类型多样的实习酒店,如何选择对学生培养有利的校外合作酒店作为实践基地成为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