川东地区中—新生代构造隆升过程研究

来源 :中国石油大学(北京) | 被引量 : 3次 | 上传用户:qiushuicai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川东地区是我国页岩气勘探的重点示范区。川东地区中-新生代经历了多阶段的构造隆升作用,形成了复杂的多层滑脱褶皱变形,导致下古生界页岩气赋存状态发生重大变化与调整。川东地区普遍缺失连续的新生代沉积记录,中-新生代的构造隆升期次、持续时间和地层剥蚀量难以系统的研究和恢复。同时,川东地区发育典型的“侏罗山式”褶皱,这种复杂褶皱变形的形成过程及其动力学机制尚不明确。本文通过联合构造运动学正演模拟技术(构造物理模拟和离散元数值模拟)和低温热年代学反演技术(裂变径迹和(U-Th)/He)的“热运动学”方法,恢复了川东地区中-新生代构造隆升期次、隆升时间及其剥蚀量,并探讨了川东地区多层滑脱褶皱形成过程及其动力学机制。研究表明,川东“侏罗山式”褶皱的形成机制是陡倾角的齐岳山断裂、华蓥山断裂、志留系滑脱层和基底拆离面组成的阶梯状体系受太平洋板块和欧亚板块碰撞产生的挤压应力后发生的断弯褶皱作用。先存断层倾角、先存断层间距、挤压速率和刚性层内摩擦系数都是“侏罗山式”褶皱发育的主控因素,这些主控因素影响多层滑脱褶皱变形的核心原因是在断展褶皱作用向断弯褶皱作用转化的过程中控制了深浅滑脱层的连接方式,从而导致先存断层对于水平位移和垂直位移的转换效率发生改变。川东地区中-新生代经历了“快-慢-快”三段式的冷却过程。170~70 Ma为快速冷却阶段,该阶段是川东构造带的主要定型期;70~30 Ma为缓慢冷却阶段,各个构造部位冷却速率比较接近,稳定在0.5~0.8℃/Ma;30 Ma左右再次进入快速冷却阶段。这种三段式的隆升过程可能是太平洋板块向欧亚板块俯冲速率和方向发生变化所导致的。川东地区中-新生代构造隆升过程包括5个主要阶段:隔槽式褶皱形成阶段(170~125 Ma)、转换阶段(125~100 Ma)、隔挡式褶皱形成阶段和隔槽式褶皱定型阶段(100~70 Ma)、隔挡式褶皱定型阶段(70~30 Ma)和整体隆升阶段(30 Ma至今)。隔挡式褶皱带的地层剥蚀量约为4 km,背斜核部的剥蚀量可达5km;转换带的地层剥蚀量与川东褶皱带相近;湘鄂西褶皱带由于褶皱变形更复杂,地层剥蚀量在5~7 km内变化;雪峰隆起的剥蚀量超过8 km。
其他文献
通过引入高密度晶界、相界等缺陷阻碍位错滑移可使得纳米钢获得高强度,但难以同时保持高塑性。如何突破强度-塑性倒置关系是纳米钢研究领域的长期热点问题。以往研究指出,纳米贝氏体钢和纳米奥氏体不锈钢中的小尺寸亚稳态奥氏体可在塑性变形过程中发生应力/应变诱发马氏体相变而显著增塑,因而引入分布均匀的小尺寸亚稳态奥氏体是获得高强高塑纳米钢的有效途径。然而,利用传统冷变形与热处理工艺方法难以在纳米钢中获得此类亚稳
含有不规则间断面的流-固耦合双相介质中的地震波场数值模拟问题,是地震勘探领域的热点研究课题。现有的基于求解宏观波动方程的数值模拟方法(比如有限差分法、有限元法等),在处理这类复杂流-固界面耦合问题时,由于波动方程本身一些连续假设条件的限制,其计算精度与应用效果并不理想。因此,本文研究采用两种基于介观力学模型而不依赖于波动方程的数值模拟方法(格子玻尔兹曼方法和弹簧网络模型)来分别求解流体相和固体相中
准噶尔盆地地处新疆北部,是我国西北地区重要的含油气盆地之一,其东南缘的博格达山属于东天山造山带的分支,将吐哈盆地和准噶尔盆地分隔于南北两侧。准噶尔东南缘地区在早石炭世洋盆闭合、地体拼接之后,进入晚古生代洋盆关闭到中生代陆内演化的洋-陆转换关键期。准东南缘盆山关系演化、博格达山初始隆升时间、构造-气候-沉积耦合机制等前沿科学问题一直是国内外研究的热点,同时阜康凹陷、吉木萨尔凹陷二叠系-三叠系沉积相及
低渗裂缝性油藏水窜治理与基质剩余油驱动的特殊矛盾是进一步提高采收率的技术瓶颈,目前常规中高渗油藏调剖驱油的技术方法不一定适用于低渗裂缝性油藏,且单一调剖技术不能解决该类油藏的各类窜流问题,本文提出微/纳米材料技术组合的深部调驱方法来克服单一调剖技术的不足,最大程度的发挥组合技术的协同效应,形成微纳米协同调驱技术提高采收率的新方法。研发了氢键缔合温度30℃~150℃的双层覆膜微米颗粒(BCMS),筛
本论文对济阳坳陷临盘油田不同程度生物降解原油样品中饱和烃、芳烃、含氮化合物的分子组成和同位素组成进行了研究。参考Peters等(2005)提出的原油降解序列分级方法[1],用饱和烃色谱数据中姥鲛烷和植烷与藿烷的比值和芳烃色谱-质谱数据中菲与C28三芳甾烷(20S)的比值,将临盘油田原油样品生物降解级别定量划分为PM0级至PM5级。芳烃组分与C28三芳甾烷(20S)含量对比发现,生物降解对芳烃中的萘
随着大斜度井和水平井的业务量不断增加,钻头前方地质异常体的探测成为了石油行业的迫切愿望。然而,对于该问题,目前几乎没有可行的井下声波测量解决方案。因此,本文基于相控阵技术,提出了一种适用于钻前地质异常体探测的随钻前视声波测井方案。利用数值模拟算法,研究了相控阵声波测井仪器在不同地层条件下的测量响应特征,分析了相控阵声波测井仪器在随钻前视探测中的可行性。本文工作有助于解决随钻前视声波测井的关键技术问
白云凹陷位于中国南海北部珠江口盆地珠II凹陷内部,是盆地深水区天然气勘探的主力区带。近年来,一系列油藏的发现打破了白云凹陷以找气为主的传统观念。尽管前人针对白云凹陷开展了大量的研究,但对于白云凹陷含油气系统的认识仍然有限。本研究主要针对白云凹陷开展了两方面的研究工作。首先,对于白云凹陷这种海洋深水油气勘探,在缺少样品情况下,实现对烃源岩有机质丰度准确且高效地评价。本研究基于有效介质对称导电理论建立
基于无限大半空间介质,本文主要研究了球面声波、弹性波和粘弹性波反射系数的频变特征,论证了利用球面波反射系数频变现象进行参数反演的可行性。首先,本文对球面波反射系数不同积分算法进行了比较和回顾。在平界面的情况下,正则化加权积分法和有效反射系数法计算的单频球面波反射系数是完全一致的,但是有效反射系数法能够适应曲界面和各向异性介质的情况。相较于振幅与相位估计法和频域叠加法,利用半解析法求取带限反射系数的
深水油气资源储量丰富,是我国油气勘探开发的重要接替区。但是,深水地层安全密度窗口窄,井筒压力控制难度大,导致钻井过程中易发生溢流、漏失、溢漏同存等井下复杂,给深水安全、高效钻井带来了挑战。深水变梯度控压钻井方法是近年来提出的一种针对上述钻井难题的新技术,能够很好地适应深水地层的窄安全密度窗口,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这种新技术利用旋流分离器实现钻柱内空心球的分离,从而在环空中形成多个压力梯度。因此,该
地震岩石物理通过实验和理论(模型)两种方式构建地震属性与储层、流体性质之间的定量关系,在储层物性预测、流体识别及定量地震解释等方面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地震岩石物理实验主要进行超声测量,远高于地震频段,地震实验数据的缺乏难以研究该频段内模量频散、衰减等性质;另一方面,岩石物理模型的建立与验证通常基于超声数据,地震频段数据的缺乏,难以对模型较低频段进行验证或约束,并限制了新模型的发展。为此,论文开展了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