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近年来,我国企业面临严重的“融资困境”。围绕着企业如何获得所需的资本这个问题,产生了各种各样的融资方式或金融工具。资产证券化为解决企业融资难问题提供了一种新的融资方式,被视为最近几十年以来全球金融市场最重要的金融创新之一。资产证券化就是以特定资产组合或现金流为支撑,发行可交易证券的一种融资形式。信贷资产证券化又被视为商业银行解决资本流动性不足的一种重要方法。基于上述认识,本学位论文针对创业收益型资产证券化的产品设计和风险管理进行研究,包括可行性分析、资产池的构建、分割,证券化产品的定价、风险保留以及行为金融、信用担保框架下的资产证券化等问题。在市场是完全竞争的条件下,采用理论分析和金融实务相结合的方法,给出了创业收益型证券化破解企业融资难题的可行性分析、实施条件以及存在的问题;利用风险中性定价理论,建立符合经济学原理和易于处理的数理金融模型,给出了信贷资产证券化下各类证券化产品的价格;综合数学方法和金融工程技术,讨论了信息不对称下资产证券化中发行机构的最优风险保留问题;运用金融经济学理论,讨论了银行信贷资产证券化带来的风险转移对金融体系造成的影响,最后提出我国银行信贷资产证券化发展及风险控制的政策性建议。本文具体内容分为如下几个方面:第一,讨论了创业收益型证券化破解融资难题的可行性问题。论证了通过基于“尚未存在的现金流”资产证券化,经过实力强大的担保公司担保后将这些证券出售给普通投资者,可以实现创业企业、金融中介、担保公司和投资者多赢局面(通过税收也惠及政府)。为了减少资产证券化过程中的信息不对称和投资风险,指出一个经济实力强大的信用担保公司为资产支撑证券“保驾护航”的必要性:为建立经济实力强大的担保公司,主张担保公司发行或有可转换债券等或有资本,并论证这一主张的必要性和可行性。第二,建立了一个拥有多个初创企业未来现金流的发行机构资产证券化结构价值模型。探讨了发行机构进行资产证券化的动机和选用何种资产证券化的方式。基于连续时间模型,解析地给出了初创企业所有未定权益价格,并选择实现证券化产品价值最大化的证券化方式。在证券化处理过程中,首先对进入资产池的总现金流筛选、分割,然后运用资产定价理论,对不同类型的证券化产品进行定价和比较。研究结果表明,组建资产池证券化模式不仅可以盘活资本,而且可以提高资产的总价值;但资产的各个部分现金流之间的相关性越大,资产池的总价值越小。第三,在信息不对称条件下研究发行机构的最优风险保留设计策略。风险自留设置的目的是希望发行机构加强资产证券化基础资产池的风险监控,降低发行机构的道德风险,因此其自留比例应与基础资产池的整体风险成正相关关系,从而实现监管目标。本文基于委托代理模型,对资产证券化过程中发行机构风险自留(skim in the game)比例问题进行数量模型分析,从信息不对称视角论证了银行风险态度和资产违约损失率的分布影响发行机构风险自留比例。本文建立的模型分别考虑了发行机构风险规避程度和资产池的资产违约损失率分布与风险自留比例之间的关系。分析结果表明:首先,单一的风险自留比例不具有普适性,最优风险自留比例与基础资产的风险收益特征、交易双方的风险态度都密切相关。其次,风险自留监管与发行机构的风险规避程度正相关;风险自留比例也取决于资产池的资产违约损失率分布,资产平均违约损失率越高,资产违约损失率波动率越大,要求发行机构的风险自留比例也越高。第四,研究了时间偏好不一致特质下资产证券化最优合约设计策略。在发行机构时间偏好不一致的假设下,针对资产证券化过程中发行机构通常疏于审查进入资产池的资产质量的行为,构建了最优动态合约模型。考虑了当前时间偏好程度、距离违约时间持续强度对合约最优执行时刻、激励费用和平均激励成本的影响,给出了最优执行时刻、激励费用和委托成本与资产池的资产数量之间的关系。分析表明:首先,与时间偏好一致情形相比,时间偏好不一致情况下合约最优执行时刻不变,但是激励费用和代理成本是当前偏好程度的单调递减函数,是距离违约时间持续强度的单调递增函数。其次,时间偏好不一致特征也解释了资产池“风险分散效应”和“信息成本效应”之间的权衡规律,也即在时间偏好不一致特质下,资产证券化收益与资产池的资产规模有关。第五,在行为金融框架下,引入决策管理者模糊和模糊厌恶系数,从一个新的角度研究资产收益率和波动率分布不确定下的最优资本结构问题。考虑决策者模糊信念下,信贷资产证券化产品中包含减记型债券时的各种债券定价。解析地给出银行资产收益服从Choquet-Brown motion时各类证券价格,并且分析了模糊厌恶程度对银行资产总价值以及最优减记水平的影响。同时也分析了模糊厌恶程度下税率对最优减记比例的影响,随着有效税率的增加,减记规模增加,即减记后支付的券息减少的比例变小,研究结果给我国“营改增”政策的可行性提供了理论依据。最后,在简约化模型下首次讨论了基于信用担保的初创型企业集合证券这一非金融企业证券化融资工具的定价。给出了在常数违约强度和随机利率下,基于风险中性定价原理的集合证券定价模型,在此基础上,定量分析了引入第三方担保对集合证券发行的金融意义,考虑担保机构的违约传染性影响对集合证券价格、违约概率、信用利差及担保价值的影响。其结论对于解决我国当前初创型企业融资难问题具有直接的理论参考,对于指导初创型企业集合证券的合理定价发行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