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城市的本质是空间集聚性,产业集聚是城市经济最主要的特征,表现为同一类型或不同类型的相关产业向一定地域范围的集中和聚合,以实现集聚经济效应的现象。自马歇尔(1920)提出集聚的外部性以来,理论界已从不同视角构建了多种产业集聚模型,使产业集聚理论日益完善。从上世纪70年代起,大量实证研究成果表明,产业集聚理论可以较好地解释产业的空间集中、城市形成和城市集聚带来的生产率的提高。
我国进入90年代以来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得以确立,在市场力量推动下城市化进程加快,不同区域、不同城市呈现经济发展不平衡态势,区域或城市间的劳动生产率差异日益加大。由此提出的问题是:这种差异单纯是因产业集聚规模的不同吗?产业集聚的规模是否越大越好?
为解答上述问题,本文在梳理有关产业集聚和集聚经济方面的文献,总结产业集聚与劳动生产率之间关系的测度方法以及国内外学者所做的研究成果的基础上,阐明集聚经济的作用机理,并且从均衡理论的角度出发,提出了产业最佳集聚规模存在的可能性。然后,以Ciccone和Hall(1996)集聚经济实证模型为基础,依据浙江省11个地级城市2004-2009年间的面板数据,对浙江省城市产业集聚与劳动生产率之间的关系进行实证分析,同时对劳动生产率的影响因素进行非线性讨论。实证结果表明:(1)浙江省城市非农劳动生产率对就业密度的弹性系数达到0.4876,即就业密度增长1%,劳动生产率将上升0.49%,从而证实了浙江省城市集聚经济的存在性。(2)城市化经济与地方化经济对劳动生产率存在显著正影响,说明不论产业内的外部性还是产业间的外部性,都能产生外部规模报酬递增,从而降低企业的生产成本,提高劳动生产率,由此说明集聚经济的两种不同表现形式都存在于浙江省内。(3)无论是整体非农产业的聚集,还是将整体分为第二、三产业讨论,产业集聚与劳动生产率均存在非线性关系,即理论上存在产业的最佳集聚规模。我们计算得到整体产业、第二和第三产业最佳集聚规模的就业密度理论值分别为346.0359人/平方公里、185.9632人/平方公里和401.7513人/平方公里。
最后,针对浙江省的实际情况,提出了相应的政策建议,主要有促进产业集聚控制合理集聚规模,因地制宜选择合适的集聚经济类型,加强城市基础设施供给缓解集聚的负面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