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聂荣微陆块在地理上位于现今的羌塘地块和拉萨地块之间,呈眼球状、近东西向分布于班公湖-怒江缝合带中段,南北两侧均有班公湖-怒江洋的蛇绿混杂岩残留,是青藏高原内部确定具有前寒武纪结晶基底的地区之一,对于研究班公湖-怒江洋在早中生代时期的构造岩浆演化具有重要价值。聂荣微陆块上大规模出露的侏罗纪早期岩体总体上呈岩基状侵位于新元古界变质岩和古生界碎屑岩地层中,且在露头上呈暗色包体和/或脉体与寄主花岗岩类共生的形式。侵入岩的锆石LA–ICP–MS U–Pb定年结果,在误差范围内基本可以分成~185 Ma和~175 Ma两组,说明研究区岩浆侵位活动主要有两期。早侏罗世中期(~185 Ma)侵入岩属于偏铝质-弱过铝质高钾钙碱性-钾玄质碱性系列的闪长岩、二长闪长岩、花岗闪长岩、二长花岗岩到碱长花岗岩;中侏罗世早期(~175 Ma)侵入岩属于偏铝质-过铝质钾玄质碱性-过碱性系列的基性碱性正长岩、碱性二长闪长岩到中性正长岩、闪长岩再到酸性二长花岗岩和碱长花岗岩。两期侵入岩均具有明显的富碱特征,在成因类型上主要是富碱的I-型花岗岩类;均富集轻稀土和大离子亲石元素,亏损高场强元素,同时,均具有富集的Nd同位素和Sr同位素以及古老的Nd模式年龄;并且均属高温低压岩石系列。加之其锆石Hf同位素所表现出的显著不均一性,指示两期侵入体均形成于一个包含有地壳重熔、岩浆混合、围岩混染、结晶分异在内的复杂的,并且涉及到古老基底(占较大比例)和富集岩石圈地幔甚至是亏损地幔的多组分的、幔源物质参与程度逐渐增强的连续演化岩浆作用过程。结合区域同时期变质沉积作用的研究成果,聂荣微陆块侏罗纪早期富碱侵入岩是在后碰撞伸展背景下,由被动陆缘的复杂壳幔相互作用产生的。早侏罗世中期侵入岩的形成标志着班怒洋壳北向俯冲作用、聂荣微陆块-羌塘地块对接碰撞作用的结束和后碰撞作用的开始;而中侏罗世早期侵入岩,特别是超基性、过碱性岩的形成则标志着板片的彻底断离和后碰撞作用时期的最终结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