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记录心血管介入诊疗中的X线辐射剂量参数,比较不同类型介入操作中的辐射剂量。检测术前及术后患者DNA损伤情况,分析辐射剂量与DNA损伤指标之间的关联性。探讨介入操作中辐射剂量的影响因素及辐射防护措施。方法1)随机选取安徽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心血管内科介入手术300例,比较术中的辐射剂量参数:剂量面积乘积(DAP)、累积皮肤表面入射剂量(CD)、荧光透视时间(FT)及摄影帧数(RF),并分析剂量影响因素。2)筛选100例患者,按照手术操作方式不同分为4组,即冠状动脉介入术(PCI)组35例,冠状动脉造影术(CAG)组31例,射频消融术(RFCA)组20例,以及永久性心脏起搏器植入术(PCPI)14例组。分别于术前、术后24h采集患者外周静脉血,采用中性单细胞凝胶电泳法检测淋巴细胞DNA损伤指标:淋巴细胞的彗星尾部DNA含量(TDNA%)、彗星尾矩(TM),比较手术前后差异,并记录术中的辐射剂量参数,分析剂量效应关系。结果1)CAG、RFCA、PCPI、PCI四组患者术中的DAP值依次为(34.22±14.47)、(79.82±33.76)、(94.65±41.21)和(136.11±35.15)Gycm2,CD值依次为(0.43±0.21)、(0.73±0.41)、(0.98±0.43)和(1.42±0.70)Gy,荧光透视时间(FT)依次为(4.85±1.76)、(17.11±6.31)、(5.32±1.55)和(16.74±6.11)min,摄影帧数(RF)依次为(512±123)、(35±15)、(114±34)和(932±258)。CAG组的CD和DAP值最低,PCI组的CD和DAP值显著高于其他三组(P<0.01),RFCA和PCI组的透视时间明显大于CAG和PCPI组,摄影帧数以RFCA组最少,PCI组显著高于其他三组(P<0.01)。2)100例患者术后24h的TDNA%、TM值较术前明显增高(P<0.01),PCI组术后24h的彗星尾部DNA含量(TDNA%)、彗星尾矩(TM)分别为(29.15±2.65)、(34.71±4.69),均显著高于其他三组(P<0.01);各组患者的TDNA%、TM值与DAP、CD值均呈显著正相关(P<0.01)。结论1)在不同类型的心血管介入手术中,患者的辐射剂量差异较大,影响因素较多,如设备参数、操作者的技术水平、病变复杂程度、透视时间、摄影帧数等。故合理选择操作方案,提高操作水平及辐射防护意识,可有效地减少辐射剂量。2)心血管介入术中任何剂量的电离辐射均造成了患者的DNA损伤,且辐射剂量愈大,DNA损伤愈严重。应加强患者的防护措施,避免辐射随机性效应的发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