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我国正处于经济转型的的关键时期,创新、协同、绿色、共享、和谐的发展理念有待深入践行。同时,我国在城市化进程中,基础设施建设逐步完善,交通和信息基础设施的迅猛发展,一方面,使得区域之间的地理距离和信息距离大幅下降,交通、信息成本大幅下降,加强了区域之间互联互通,促进经济贸易往来,知识技术交流,促进区域经济发展,但另一方面,也可能因为区域交流的便利化带来产业集聚、资源过度消耗和环境污染等问题。因此在考虑区域资源环境的双重约束下,交通和信息基础设施的完善,是否促进了区域绿色发展呢?本文选用考虑资源环境约束下的经济发展指标生态效率来衡量区域绿色发展状况,探究交通和信息基础设施对区域生态效率的影响。本文首先基于2001-2016全国、省域及地市级年样本数据,从时间和空间双角度说明了现阶段我国交通和信息基础设施及区域生态效率的发展现状及存在问题。然后对已有的经济理论及论文研究进行整理,联系实际情况,一方面,分析了交通和信息基础设施影响经济效率、能源效率、环境效率,进而影响生态效率的机制机理;另一方面,将生态效率增长分解为纯效率、纯技术效率、纯规模效率,说明交通和信息基础设施共同影响其增长分解的作用机制。试图从不同的层面分析经济理论上交通和信息基础设施对生态效率的影响机理。再通过建立理论模型,从生产领域和效用领域同时展开分析,在柯布-道格拉斯和效用模型的基础上,加入衡量交通、信息基础设施的衡量变量,进一步说明交通和信息基础设施对区域生态效率的影响。最后,使用样本数据在省域、地级市层面分别建立普通面板模型和空间计量模型,进行实证检验,得出结论并提出针对性的政策建议。实证结果表明:首先,区域生态效率的空间集聚特征随时间变化,从“高-低”“低-高”集聚向“高-高”“低-低”集聚演化,现阶段生态效率空间滞后因子显著为负,区际发展更多表现为“邻近竞争”而非“协同发展”。其次,交通、信息基础设施对区域生态效率产生显著影响,但不同区域层面表现不完全一致。省域层面,交通基础设施与生态效率之间呈现正U型关系,信息基础设施与生态效率呈现显著线性正相关,二者的交互项对生态效率也产生显著正影响,但空间溢出效应均不显著;地级市层面,交通、信息基础设施与生态效率之间呈现三次曲线关系,城市交通基础设施存在一个促进生态效率提升的最佳区间,在此区间外交通基础设施存量增加则会对生态效率造成不利影响,对城市人均道路面积而言,该区间为15-40平方米/人,对城市公路密度而言,该区间为1.5-60千米/百平方千米。信息基础设施对生态效率仍有稳定正向促进作用,二者的交互项对生态效率的影响并不显著,城市人均道路面积对生态效率的空间溢出效应不显著,公路密度的空间溢出效应为负,网络通信普及率的空间溢出效应为正,现阶段城市间发展也多表现为“邻近竞争”,非“协同发展”。分地区回归结果显示:东部样本城市交通、信息基础设施对生态效率的作用规律与全样本城市表现基本一致,中西部样本城市则不完全一致,中西部城市道路完善对生态效率的正向影响不显著,甚至公路密度增加产生负影响,需要警惕,交通基础设施完善带来经济集聚的同时,可能存在较大的资源消耗和环境污染问题,区域间绿色、协同、共享的发展理念亟待加深。最后,基于交通、信息基础设施对区域生态效率影响的理论分析及实证检验,提出相应政策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