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Hariri等人较早使用功能性磁共振成像(functional magnetic resonance imaging,fMRI)的研究技术比较了个体在情绪匹配任务和情绪标签任务中杏仁核活性的差异,结果发现,只需根据面孔的知觉特征进行情绪匹配的任务中杏仁核的活性增加,而需对面孔的情绪进行认知加工的情绪标签任务中的杏仁核活性降低,且右前额叶活性增强,这说明人类能够通过有意的评价过程控制或降低原始的情绪反应,而标签就是其中一种。之后,情绪标签,即用语言来描述自身感受或说明刺激和事件的情绪特征,得到重视和一系列深入的研究,也摸索出情绪标签的作用机制,发现情绪标签主要是通过情绪的符号加工过程激活右腹外侧前额叶,从而抑制杏仁核的活性,达到情绪调节的作用。但纵观十多年来情绪标签的研究,多集中于在fMRI研究中验证情绪标签的情绪调节作用及其作用机制,并在此基础上将情绪标签的结果运用于临床上情绪加工障碍的诊断和治疗,而较少从时间进程上呈现情绪标签的加工过程,突显出情绪的符号加工过程,并进一步探讨可能影响情绪标签内在加工过程的因素。 本研究采用情绪标签的经典研究范式,结合时间精确率高的事件相关电位技术(event-related potential,ERP),研究情绪标签的时间进程,同时记录行为数据,探索了大学生进行情绪标签时的电生理特征,加深了对情绪标签内在神经机制的认识。 研究内容主要包括2个实验研究,第三章进行情绪标签与非情绪标签的ERP研究,选择在校大学生被试,采用情绪标签的经典范式,要求被试根据指导语选择与目标情绪面孔相匹配的标签词或者情绪面孔,同时记录行为反应和脑电数据,比较情绪标签、性别标签、情绪匹配、性别匹配和观看等任务的差异,分析行为反应结果、额叶P3波和顶叶晚正成分(latepositive potential,LPP),旨在考察大学生情绪标签的脑电时程特征。第四章进行客观情绪标签与主观情绪标签的比较,在大学生情绪标签的ERP研究基础上,进一步分析客观情绪标签与主观情绪标签的不同,比较两种任务在行为、顶叶ERP成分LPP以及额叶成分P3上的差异,细化情绪标签的作用机制。结果表明: (1)情绪匹配和性别匹配所引起的LPP波幅不存在显著差异,且性别标签与观看条件下的LPP波幅也不存在显著差异,说明对情绪特征的知觉加工过程与对性别特征的知觉加工过程相比,并不会放大情绪,可以进一步将情绪标签与性别标签进行比较以突显出情绪的符号加工过程; (2)情绪标签与观看条件间LPP波幅的差异则相对复杂,虽然整体而言,情绪标签LPP波幅大于观看,不能说明情绪标签对情绪的有效调节,但从波形图上可知,其在800-1000ms内有趋于一致的倾向,且数据分析也支持这一结果,说明情绪标签因为某种特征的过程导致该时段内LPP波幅上升,但其后又因为某种过程使得LPP波幅有所下降;为了探明引起情绪标签下LPP波幅上升的原因,比较情绪标签与性别标签在300-500ms内P3波幅的差异,分段分析发现在400-450ms内情绪标签的P3波幅确实大于性别标签,说明情绪标签可能确实存在与性别标签不一样的过程,从而导致LPP波幅的短暂上升。这提示,由于情绪的符号加工过程,情绪标签对情绪的调节作用可能呈现出先增强后减弱的动态过程; (3)客观情绪标签相对于观看条件,LPP波幅在500-550ms以及550-600ms内均有所上升,而之后又下降至与观看条件没有显著差异,而主观情绪标签并没有表现出这种调节趋势;且客观情绪标签标签下的P3波幅显著大于主观情绪标签,说明两者在情绪的符号加工方面存在差别导致后期LPP波幅的变化趋势也有所不同,提示两者属于不同的情绪评价过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