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酱油是日常生活中常用的调味剂,其产量逐年增加,但酱油加工处理过程中产生的废水是一类高浓度有机废水,若不加以处理就排放将造成严重的水环境污染,利用传统的活性污泥法处理酱油废水还存在一些问题,因此,发展新型、高效的酱油废水处理技术对水环境保护具有重要意义。近年来,微藻因其众多的优点被广泛用于废水处理领域,但关于利用微藻处理酱油废水的文章还鲜见报道。本课题从垃圾渗滤液中筛选获得耐污微藻(鉴定为蛋白核小球藻),从活性污泥中分离获得丝状真菌(鉴定为青霉菌),研究微藻、真菌、真菌-微藻体系分别对酱油废水的处理潜力;探究不同微藻、真菌孢子初始接种量及菌藻初始接种比例分别对不同体系处理酱油废水效果的影响,并对处理废水后真菌、微藻、菌藻体系生物质的资源化利用进行了分析。主要得出以下结论:蛋白核小球藻处理酱油废水研究表明:蛋白核小球藻可以较好的适应酱油废水,去除废水中的营养物质。蛋白核小球藻在50%浓度废水和原始废水中分别获得了1.86g/L和2.20g/L的最高生物量,其在原浓度废水中生长更好;对原浓度废水中污染物的去除量更大,50%浓度废水中COD、NH3-N、TN、TP的去除率分别为60%、95%、70%、80%,而原浓度废水中去除率也分别达到70%、80%、70%、80%,原浓度废水中色度的去除效果也高于50%废水;不同接种量对废水中蛋白核小球藻生物量、NH3-N和TN去除效果有一定的影响,对COD去除效果影响不明显,而对TP和色度的去除几乎无影响。青霉菌处理酱油废水研究表明:青霉菌对酱油废水中COD的去除效果较明显,NH3-N、TN、TP也有不同程度的降低,而对废水中色度的去除最显著。真菌孢子接种浓度越大,最终获得的生物量越大;三组孢子接种浓度下,废水中污染物的最终去除率基本相似,COD、NH3-N、TN、TP的最大去除率分别为45%、30%、29%、50%;废水中色度的去除效果明显高于微藻处理体系;不同孢子初始接种量对酱油废水中各营养物的最终去除率基本无影响,但对污染物的去除速率有影响,孢子接种浓度越大,去除速率更快。真菌-微藻体系处理酱油废水研究表明:不同真菌孢子-微藻初始接种比例下,菌藻体系最终的生物量接近,均达到2.5g/L以上。菌藻体系对酱油废水中污染物有较好的去除效果,三组接种比例下,废水中污染物含量都下降明显,COD、NH3-N、TN、TP的去除率分别都达到75%、75%、67%、83%;废水色度也得到明显降低,去除率达到50%以上。不同初始接种比例对菌藻体系的生长及酱油废水中COD、NH3-N、TN、TP、色度等指标的最终去除率基本无影响,但对污染物的去除速率有影响,真菌孢子:微藻接种比例为1:5000的菌藻体系,对废水中污染物的去除速率最快。对比单独的微藻组处理废水,菌藻体系提高了酱油废水中的COD、NH3-N、TN等的去除效果,TP的去除效果也不低于微藻组;此外,菌藻体系极大的提高了废水中色度的去除。菌藻生物质的资源化利用分析显示酱油废水培养的蛋白核小球藻既可用于生物燃料生产,也可用于饲料饵料等领域;真菌及菌藻体系生物质可应用于生物燃料制备领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