扁蓿豆和青藏扁蓿豆居群遗传结构、MrLEA3基因适应性进化分析

来源 :中国科学院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q263742139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扁蓿豆和青藏扁蓿豆为豆科二倍体多年生牧草,野生扁蓿豆抗逆性强,生态适应性广,广泛分布于我国北方高纬度高海拔地区。青藏扁蓿豆是苜蓿属中唯一能够在青藏高原天然高寒草地中越冬生长的物种。因此,了解扁蓿豆和青藏扁蓿豆居群的遗传背景,挖掘抗寒基因资源,揭示其适应高原极端环境的分子机制,可以为苜蓿属牧草的遗传改良提供理论依据。本研究收集了位于青藏高原及其毗邻地区的8个青藏扁蓿豆和3个扁蓿豆群体以及来自内蒙古地区的1个扁蓿豆群体,首先利用核内转录间隔区和叶绿体非编码区分析其居群遗传结构并根据扁蓿豆低温转录组数据,筛选出受低温诱导上调表达的LEA基因,分析其在两种扁蓿豆中的序列变异模式、群体遗传分化和自然选择作用。在此基础上,构建含有最长、居于中间和最短内含子长度的MrLEA3基因全长与GFP融合的表达载体,通过瞬时侵染烟草,研究内含子长度变异对基因表达的调控作用。主要研究结果如下:  ①基于nrITS和cpDNA序列的遗传聚类均把12个采样居群分为2组,这与形态鉴定结果相一致,即分别为青藏扁蓿豆和扁蓿豆。遗传多样性分析表明青藏扁蓿豆和扁蓿豆群体呈现出较高的单倍型多样性和较低的核苷酸多样性,推测是由于在进化过程中发生了种群爆发而产生了众多单倍型所致;青藏高原东南边缘的青藏扁蓿豆群体表现出较高的遗传多样性水平,推测高原东南边缘可能存在青藏扁蓿豆在第四纪冰期时的避难所,并且在该区域发生了青藏扁蓿豆向扁蓿豆群体的基因入侵;分子变异分析(AMOVA)显示,两个种群体内的遗传变异都大于群体间的遗传变异且种内群体间的历史基因流较大;错配分布和中性检验分析表明,青藏扁蓿豆群体经历了明显的种群扩张,扁蓿豆群体在其进化过程中发生了局部扩张。  ②根据扁蓿豆低温转录组数据,筛选出了一个受低温诱导明显表达的编码晚期胚胎发生丰富蛋白的基因位点-MrLEA3,表达特性分析发现其在扁蓿豆幼苗中的表达受NaCl、ABA、脱水、低温等逆境胁迫诱导;进一步克隆了该基因,序列分析表明其属于LEA2超家族的一个基因,具有WHy(Water Stress and Hypersensitive Response)保守结构域,序列相似性分析显示该基因与同属的蒺藜苜蓿的核苷酸序列相似度为93%;蛋白二级结构预测表明其二级结构中无规卷曲的比例很高,在受到水分胁迫时,LEA蛋白在结构可以发生改变,亲水表面暴露在外,作为一种亲水缓冲液阻止水分的过快散失。  ③从采样群体中分别选取3个青藏扁蓿豆和扁蓿豆群体,设计引物扩增MrLEA3基因全长,分析种水平、种内群体水平上MrLEA3基因的核苷酸多样性、群体遗传分化和选择作用,结果表明,两种扁蓿豆基因编码区和青藏扁蓿豆的内含子区均没有检测到自然选择的信号,扁蓿豆内含子区可能发生了选择性清除。  ④序列分析发现两种扁蓿豆MrLEA3基因编码区变异很小且几乎都为非同义突变,青藏扁蓿豆内含子区呈现丰富的多态性;构建含有不同MrLEA3内含子长度的植物表达载体,利用农杆菌介导的瞬时侵染法感染烟草叶片,提取,qRT-PCR结果显示,当有内含子存在时,报告基因表达量下降,内含子长度变异对基因表达水平的影响较弱。MrLEA3内含子丰富的多态性可能不是其对极端环境的一种适应性机制。
其他文献
自1963年美国气象学家Lorenz论述混沌现象以来,混沌理论及其应用研究已迅速发展成为一个内容极其丰富、应用极其广泛的领域。由于混沌信号具有宽频谱、似噪声等特点,混沌在保密
本研究根据最近几年新发展起来的精确度较高、应用较广且普遍认同的反刍动物胃肠道内源氮和内源氨基酸排泄测定技术,开展山羊胃肠道内源氮和内源氨基酸排泄的测定方法以及日粮
场效应晶体管(fFET)一直被认为是现代电子学中应用最广泛的器件之一,在现代通信技术、计算机技术、自动控制技术以及光电集成技术等领域都发挥着非常重要作用。然而,传统的Si基
随着经济的飞速发展,人民的生活水平迅速提高,活动范围逐渐扩大,车辆的数量也急速增加。数量巨大的车辆方便了人们生活的同时,也使得交通事故频频发生,危害了人们的生命财产安全。
本文通过对荣华二采区10
期刊
低压差线性稳压器(Low Dropout Regulator,LDO)是一种电压调制器,属于电源管理产品,广泛应用于数字音乐播放器、手机、笔记本电脑等便携式电子产品。  与开关型稳压器相比,
混沌是由确定的非线性系统产生的类随机行为。在混沌系统中不需要附加任何的外在因素,就能产生非周期的类随机信号。自从上世纪九十年代科研人员首次用电子线路实现混沌同步以
硅(Si)基量子结构由于其电荷量子化和能量量子化的特性,有望成为新一代纳电子器件的结构基础。本文围绕Si量子结构在纳电子器件中的应用为目标,研究自组装Si量子点、量子环结构
初级视觉皮层(V1)细胞对经典感受野内视觉刺激的反应通常会受到感受野之外视觉刺激的抑制而被削弱,这种现象在知觉水平上也能观察到,表现为中央刺激被外周刺激包围时的主观对比
学位
随着新材料的大量应用、工艺的进步、集成化程度的大幅度提高,电子器件遭受静电损害的几率也日益提高。电子器件生产过程中,人体与工作台是产生静电放电(ESD)事件的两个主要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