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前我国土壤盐渍化程度较为严重,极大地限制了作物在盐碱地上的生长,但由于盐碱地所受化肥及农药的污染较小,生产中对于在盐碱地上种植中药材的研究较少。因此,在两种盐渍化程度不同的土壤上,进行传统翻耕处理和粉垄耕作处理,研究蒙古黄芪和苦参的形态指标、生理指标、产量和有效成分的变化,同时也探究粉垄耕作方式对盐碱地理化性质的影响。结果如下:1.粉垄耕作处理下,蒙古黄芪和苦参两种药材的形态指标均显著高于传统耕作处理。蒙古黄芪盐渍化程度较低和盐渍化程度较高的两地块粉垄耕作处理分别较传统耕作处理的株高增长18.2%和13.6%,茎粗增长27.8%和19.3%,根长增长18.3%和18.2%,根粗增长19.7%和12.4%,表面积增长34.8%和33.9%,根体积增长30.5%和57.4%;苦参盐渍化程度较低和盐渍化程度较高的两地块粉垄耕作处理分别较传统耕作处理的株高增长34.1%和18.9%,茎粗增长19.9%和26.2%,根长增长21.3%和17.9%,根粗增长30.5%和24.1%,表面积增长28.9%和33.3%,根体积增长 34.5%和42.1%。2.两地块粉垄耕作处理的蒙古黄芪和苦参叶片的净光合速率、Fv/Fm值、叶绿素含量较传统耕作均有显著提升。在两地块蒙古黄芪叶片SOD、POD、CAT活性均显著低于传统耕作处理,SOD活性分别下降18.4%和13.2%;POD活性分别下降36.5%和33.7%;CAT活性分别下降76.2%和72.1%。3.在土壤盐渍化程度较低的地块,蒙古黄芪产量最高的处理为粉垄耕作处理(6825.63 kg/hm2),苦参产量最高处理为粉垄耕作处理(5643.51 kg/hm2),分别较传统耕作处理增产23%和16.4%;在土壤盐渍化程度较高的地块,蒙古黄芪产量最高处理为粉垄耕作处理(6525.48kg/hm2),苦参产量最高处理为粉垄耕作处理(5408.61 kg/hm2),分别较传统耕作处理增产24.4%和24.9%。4.黄芪甲苷和毛蕊异黄酮葡萄糖苷含量在土壤盐渍化程度较高地块的粉垄耕作处理下最高,分别达到0.231%和0.083%,其次为土壤盐渍化程度较低地块的粉垄耕作处理,分别达到0.112%和0.066%;传统耕作处理下的两种有效成分含量在土壤盐渍化程度较低的地块分别达到0.61%和0.27%,在土壤盐渍化程度较高的地块分别达到0.082%和0.058%。均达到中国药典要求(不低于0.04%)。5.粉垄耕作对土壤理化性质的影响:土壤含水率较传统耕作处理显著上升,各土层深度土壤紧实度、容重均显著下降。在土壤盐渍化程度较低的地块,粉垄耕作较传统耕作土壤含水率分别提高11-2%(0~20 cm)和13.9%(20~40 cm),土壤紧实度下降 49.3%(20 cm)和 49.1%(40 cm),容重下降 6.7%(0~20 cm)和8.4%(20~40 cm);在土壤盐渍化程度较高的地块,土壤含水率分别提高19.9%(0~20cm)和 22.2%(20~40 cm),土壤紧实度下降 47.2%(20cm)和 48.9%(40 cm),容重下降9.1%(0~20cm)和 6.8%(20~40cm)。全盐量以及土壤pH值均显著低于对照的传统耕作,在两地块土壤有机质分别提升31.5%和26.7%;全盐量分别下降0.31%和0.36%;pH值分别下降4.1%和6.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