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仁用杏是我国三北地区重要的生态经济型乡土树种,是世界六大干果之一。杏仁含油率达50~60%,蛋白含量达35%左右,是优良的木本油料和优质植物蛋白树种。但由于仁用杏开花早,花果期易遭受晚霜、寒流,引起冻害,造成冻花冻果,导致减产,甚至绝收,严重影响仁用杏产量和产业的发展。本研究从主产区霜冻发生规律,仁用杏花期和霜冻预测,仁用杏适宜区划分,推迟开花的栽培措施和抗晚霜的栽培措施等方面开展了系统研究,试图建立仁用杏抗避晚霜的有效的预防技术措施,为仁用杏提高产量以及产业发展提供重要的实践指导。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系统调查研究了仁用杏主产区霜冻发生规律。研究表明,主产区内蒙古赤峰和河北张家口地区霜冻与海拔、纬度、坡度、坡向有关,其中霜冻与海拔的关系最大;在同一纬度和海拔下,赤峰地区大扁杏和山杏的受冻程度相同,在同等纬度(41°54’)下海拔900~1200 m范围内的大扁杏均未出现受冻,海拔890 m以下大扁杏受冻严重,张家口海拔500 m易受冻,500~800 m受冻较轻;在同一立地条件下,不同树之间进行比较,树势旺盛、树形高大、肥水充足受冻轻;同一棵树,树体上部受冻比下部轻,树高1.5 m以下受冻严重,树高1.6~1.8 m中等受冻,树高1.8 m以上基本无冻害;同一棵树同一部位,大果(果长1.7 cm,果宽1 cm,果径0.5 cm)受冻比小果(果长0.9 cm,果宽0.5 cm,果径0.3 cm)轻。故仁用杏种植选择合适的造林地至关重要,要求一定的海拔高度,海拔太低易受冻,树体不宜过低,通过施肥或修剪等方式保证树体健壮生长,提高抗避晚霜能力,减少晚霜危害。2、初步建立了仁用杏花期和霜冻预测模型。通过河南和内蒙试验地的初花期和日均温计算出开花前的有效积温(≥5℃的开花有效积温是102℃),利用此温度来预测出花期,得出花果期预测公式:Flowering=(Effective accumulative temperature≥102℃)∩[(Continue 7d)>10℃];Fruiting=Flowering∩[(Continue 30d)>20℃];霜冻预测模型:Frost=(Flowering≤-2.8℃)U(Fruiting≤0.6℃)。通过连续三年的验证,以上两个模型的预测性较准确,为霜冻防御提供了重要的理论依据和实践指导。3、仁用杏气候适宜区进行了区划。根据1981~2010年的30年的年极端最高气温(℃)、年极端最低气温(℃)、年降水量(mm)、年平均气温(℃)、年平均最低气温(℃)、年平均最高气温(℃)、年日照时数(h)、年无霜期天数(d)等8个主要气候因子进行区划。研究表明,适宜区主要集中在华北地区的104个县市,涉及面积233,149.71 km2,其次为东北地区的66个县市,涉及面积300,289.26 km2,西北的陕西省21个县市,涉及面积104,192.8 km2;次适宜区主要有内蒙古、青海、新疆等省(区)的干旱和半干旱地区的158个县市,涉及面积2,585,431.03 km2。全国适合仁用杏种植的面积可达4,357,125.05 km2,其中最大的适合种植区主要集中在西北地区(适宜区的面积有2,075,735.24 km2),占全国适合仁用杏种植地的47.64%。4、建立了仁用杏推迟开花的技术措施。在推迟开花技术包括单层或双层黑色遮阳网覆盖、覆草与灌水、喷施植物生长调节剂等有效措施中,比久(B9)和乙烯利(ETH)的推迟花期效果最显著。分别在8月、10月、1 1月中下旬,喷施3次浓度为1.5~3 g/L的比久(B9)可以推迟仁用杏花期5~12d;在10月中下旬喷施浓度为0.1~1 mL/L的乙烯利(ETH)可以推迟仁用杏花期5~15d。5、建立了仁用杏花果期提高抗冻性的技术措施。提高抗冻性方面,试验了施肥、喷施抗冻液、柴堆熏烟、喷施水杨酸等抗冻技术,并总结出了提高仁用杏花果期抗冻性的技术措施。首先,提高树体本身的抗冻性,果实采收后每棵杏树平均施有机肥10~15 kg或者复合肥1~1.5 kg,幼果期抗冻率可提高50%左右,能有效减轻晚霜危害;在霜冻来临之前,喷施2~3次20~30%的1,2-丙二醇混合液,花期或幼果期抵抗5~8h以上-5℃以下的低温。综上所述,仁用杏抗避晚霜的有效技术措施总结为,首先以’适地适树’的原则推广仁用杏适宜的产区,且种植在一定海拔高度的、冷空气难以长时间逗留的山坡上;其次,每年采果后适量施肥,保证树体健壮,提高其本身的抗冻性;第三,采取推迟开花技术,尽量避开晚霜;第四,关注每年开花时间和霜冻来临时期,提前预测,并采取提高抗冻性的措施,有效抵抗晚霜。以上技术措施有效避开和抵抗仁用杏晚霜危害,为仁用杏产量提高和产业发展提供重要的技术支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