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棉花的引入,是中国经济史上的革命性事件。南宋以后,棉花在中国的大范围种植与推广,改变了中国人传统的“农桑”经济格局,促进了农业的商品化发展;近代以来,以棉花广泛种植为基础的棉纺工业大发展,又成为了推动中国社会近代化进程的重要力量。山西是华北的传统产棉区,在明代就已开始植棉,但由于地形、气候等因素的影响,山西植棉发展受到很大限制,区域分布极不均衡,且长期处于固化状态。近代以来,由于人地矛盾加剧、美棉品种引入等因素的影响,棉花作为一种经济作物,其种植面积开始不断增加。尤其民元之后,在全国性的棉花品种改良运动中,阎锡山政府实行了一系列鼓励植棉政策,山西植棉发展进入历史上的黄金时期,植棉区域进一步扩大,面积和产量都有大幅提高。棉花产量的增长促进了山西棉花交易市场的发展和外销市场的形成,山西棉花逐步被纳入区域性近代市场体系。由于本地市场需求小,民国初年山西所产棉花大部分外销,处于原料性的初级市场地位。1920年代中期以后,随着山西近代棉纺工业的建立及近代铁路交通的发展,山西棉花运销格局发生重大变化。于棉花市场发展的同时,棉花搀水搀杂等作假问题也随之出现,并逐渐成为了影响市场声誉甚至阻断销路的严重问题。1930年代中期开始,阎锡山政府开始采取一系列措施整治市场,并取得了明显成效。但随着抗日战争的爆发,山西棉花经济的良好发展趋势被阻断,山西棉花发展史上的黄金时代也随之结束。本文拟从种植和市场两个角度,对近代山西棉业的发展变迁做一考察,以展示山西棉花种植与市场的近代化趋势,并对影响山西棉花经济变迁的主要因素作出分析。棉花自明代传入山西后,其种植与市场的发展变迁,可分为初步发展、固化、快速发展三个特点明显的阶段,自然条件与技术条件的约束是长期限制其发展的主要因素,而政府的鼓励、近代纺织工业及近代交通的发展等则构成了促进其发展的积极因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