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北柴胡(Bupleurum chinese DC.)来源于伞形科(Umbelliferae)柴胡属(Bupleurum L.)植物。北柴胡是我国的传统中药,药用历史悠久,临床应用十分广泛。《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2005年版第一部)记载其性苦,微寒;具有和解表里,疏肝,升阳之功效。用于感冒发热,寒热往来,胸胁胀痛,月经不调;子宫脱垂,脱肛等病症。北柴胡分布于我国东北、华北、西北、华中、华东各地,主产于河北、陕西、甘肃等省区,生长于向阳山坡、路边、岸旁或草丛中,现各地均有人工种植。 本文对北柴胡地上部分的化学成分进行了系统的研究,并对北柴胡的化学成分、药理作用和临床应用进行了简要综述。通过硅胶、ODS等柱色谱和高效液相色谱等手段,从北柴胡的地上部分分离得到11个单体化合物,采用1H-NMR、13C-NMR、1H-1H COSY、HMBC、HSQC等波谱学测试技术,并结合ESI-MS、HR-ESI-MS等质谱,鉴定了7个化合物的结构,其中有4个黄酮类化合物、2个倍半萜类化合物和1个生物碱类化合物。在这7个化合物中,确定有2个倍半萜类化合物和1个生物碱类化合物为新化合物,3个黄酮类化合物在该植物中首次发现。3个新化合物分别被命名为柴胡新苷A(Chaihuxinoside A)、柴胡新苷B(Chaihuxinoside B)和柴胡新苷C(Chaihuxinoside C)。 本文通过对北柴胡地上部分化学成分的系统研究,为扩大药源、充分合理的开发和利用北柴胡资源提供了重要的科学依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