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通过比较非瓣膜性房颤脑梗死与颅内外血管狭窄脑梗死影像学分型,并对各型临床特点及D-二聚体(D-dimer)、血浆脑利钠肽(BNP)、心脏射血分数(EF值)等指标进行比较,探讨两者发病机制可能的共性。方法采用回顾性分析方法,对福建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住院确诊的112例非瓣膜性房颤脑梗死与100例颅内外血管狭窄脑梗死进行影像学分型,并分别对各型进行两两比较病史(高血压病史、糖尿病史、卒中史)、发病状态、相关实验室检查,包括总胆固醇(TC)、甘油三酯(TG)、低密度脂蛋白(LDL-C)、D-二聚体(D-dimer)、纤维蛋白原(Fib)、同型半胱氨酸(Hcy)、超敏C反应蛋白(hs-CRP)、血浆脑利钠肽(BNP)、心脏射血分数(EF值)。结果本研究非瓣膜性房颤脑梗死与颅内外血管狭窄脑梗死在影像学分型上均以非主干型多见。两组各型在性别、年龄、高血压病史、糖尿病史、卒中史、发病状态、TC、TG、LDL-C、Fib、HCY、hs-CRP、BNP、EF值等无显著性差异(P>0.05)。两组主干型患者的D-dimer水平均高于其它型(P<0.05),分水岭型、皮层型D-dimer水平高于穿支型(P<0.05),分水岭型与皮层型D-dimer水平无显著性差异(P>0.05),两组大面积脑梗死患者的D-dimer水平均高于小面积脑梗死(P<0.05),两组主干型脑梗死相比,D-dimer水平无显著性差异(P>0.05),两组大面积脑梗死相比,D-dimer水平亦无显著性差异(P>0.05)。两组各型比较BNP、EF值无显著性差异(P>0.05),而非瓣膜性房颤组BNP高于颅内外血管狭窄组、EF值低于颅内外血管狭窄组(P<0.05)。结论非瓣膜性房颤脑梗死与颅内外血管狭窄脑梗死可能存在共同的血流动力学发病机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