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企业融资行为是公司正常经营和扩张发展中最重要的行为,也是学术界长期以来的关注热点。20世纪70年代,啄食理论成为了公司融资领域中最有影响力的理论之一。该理论的核心观点认为,在信息不对称的市场条件下,公司实施股权融资的成本高于债券融资的成本,因此,公司首先应选择内源融资,其次是债务融资,最后迫不得已的情况下再考虑股权融资。现实情况中,西方成熟市场的公司行为较为符合啄食理论。21世纪初,国内学者普遍认为,中国上市公司的融资行为并不遵循啄食理论。2005年后,随着股权分置改革的成功实施以及公司债券市场的逐步兴起,中国上市公司融资行为已有了较为明显的改变。中国经济正处于转型时期,在中国,国家在国有上市公司中保留了大部分股份,足以影响企业的融资决策。本文从啄食理论出发,分别研究国有企业和民营企业的融资偏好,实证检验了国有企业和民营企业在股权分置改革前后融资行为是否满足啄食理论、有无变化,并指出变化的影响因素。本文的研究工作主要包含以下内容:(1)梳理了国内外有关公司融资领域的理论与实证文献,着重阐述了啄食理论的理论模型和实证成果,并归纳了国内学界对我国企业有关啄食理论研究的相关文献。(2)本文建立修正的投资-现金流敏感度模型,分别对1998-2015年沪深A股上市公司的总样本、国有企业子样本和民营企业子样本的融资偏好进行实证研究。实证结果发现,上市公司总体、国有企业、民营企业的融资偏好均会随着投资水平发生改变;且三者的融资偏好在2006年前后均发生了一定程度的改变;并且上市公司整体的融资偏好与国有企业和民营企业这两个子样本的融资偏好存在差异;国有企业和民营企业的融资偏好也存在明显的不同。(3)进一步分析分别加入并购支出和企业研发支出时,企业的融资偏好相比较狭义的资本性支出时,是否发生影响以及发生了哪些改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