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庄园》是英国现实主义作家约翰·高尔斯华绥于1907年出版的一部中篇小说。小说讲述了维多利亚末期发生在没落乡绅潘狄斯家的一场家族危机。在故事发展的过程中,以潘狄斯姓氏命名的“潘狄斯病”若隐若现地贯穿始终,它是高尔斯华绥对当时人们内心中的一种矛盾、混乱、迷茫的精神状态的概括。高尔斯华绥将“潘狄斯病”患者定义为“浅薄”,带有“乡土气”的人。以老潘狄斯为例,他性格保守、固执、虚荣、孤傲,长期把自己封闭在庄园中抱怨着“黄金时代”的没落和宗教信仰的缺失,虚伪地履行着他所谓的“道德上的义务”。而小潘狄斯与他诱人的情妇海伦则过着“情感奢靡”的生活,在不道德的爱情游戏中相互追逐,被老潘狄斯指责为不务正业的自我主义者。事实上,这两代人都饱受了种种精神煎熬,而他们自身对问题浅薄的理解和错误的处理则导致了更多“没必要的痛苦”。在这一切痛苦煎熬的背后,庄园中的小冲突,实际也就影射出了当时社会伦理秩序的失衡状态。这样一个失衡的社会,就如同莎士比亚所形容的:“这是一个未经芟芜的花园”。高尔斯华绥在小说的扉页引用了《哈姆雷特》中的这句台词,借以警醒人们只有对社会这个大花园进行维护和改良,才能使它日益健全。同时,高尔斯华绥以一场离婚官司为象征性交点,将潘狄斯一家两代人的价值观的分歧向“过去”与“现在”的危机与困境中延展。最终,独具“变革气质”的潘狄斯夫人成功平息了这场风波,在一切即将归于平静之际,她却抬头看到天空中阴云密布,抒发了她对于“将来”的变革的忧思。就在这精心构思的对“过去”、“现在”、与“将来”的描绘之中,高尔斯华绥将一种危难交织的时代意识巧妙地勾画了出来。本文以“潘狄斯病”为切入点,对潘狄斯一家两代人背后所影射的时代意识进行了分析。文章导论部分描述了《庄园》的研究现况。正文第一章,分析了保守的老潘狄斯那一辈人所坚守的“过去”的道德传统为何会陷入危机;第二章,探讨了沉溺于“现在”奢靡情感生活中的小潘狄斯这一代人是如何把自己拽入困境;第三章,解读了潘狄斯夫人这一女性形象以及高尔斯华绥在小说扉页用“一个未经芟芜的花园”对庄园的“将来”所做出的预言。最后,在结论部分提出该如何治愈“潘狄斯病”。这也是高尔斯华绥对当时英国社会的伦理秩序所进行的一次温和的反思与批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