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一:超声心动图对肥厚型梗阻性心肌病二尖瓣器质性病变的诊断价值
[目的]探讨超声心动图对肥厚型梗阻性心肌病(HOCM)合并二尖瓣器质性病变的诊断价值,并总结诊断经验。
[方法]2010年1月至2017年12月期间阜外医院由同一有经验术者对480例HOCM患者行扩大室间隔心肌切除术,其中22例(4.6%)同期进行了二尖瓣成形(MVP)或二尖瓣置换(MVR)。将这22例患者术前经胸超声心动图(TTE)及经食管超声心动图(TEE)对二尖瓣器质性病变的诊断描述,与术中探查结果进行对照,分析TTE及TEE对HOCM患者二尖瓣器质性病变的漏误诊原因,总结诊断经验。
[结果]480例HOCM患者,术后IVS、LAD、MI及LVOT-PG均较术前明显减低,LVEF较术前也有所减低,LVEDD较术前增大(P均<0.01)。95.4%(458例)HOCM患者的二尖瓣反流为SAM相关,经过充分的室间隔心肌切除,均明显改善。4.6%(22例)患者同时合并二尖瓣器质性病变,以后叶受累常见。非炎性改变共16例,其中瓣叶脱垂12例(占比54.5%),退行性变4例(占比18.2%);炎性改变6例,感染性心内膜炎4例(占比18.2%),风湿性改变2例(占比9.1%)。7例后叶脱垂的患者中,6例患者合并瓣下腱索断裂。22例患者中,术前TTE共识别出二尖瓣器质性病变12例,术中体外循环转机前TEE补充识别2例,术中首次外科探查补充识别病变4例,二次外科探查补充识别病变4例。对后叶脱垂合并腱索断裂的检出率低(16.7%)。
[结论]HOCM患者绝大部分的二尖瓣反流为SAM相关,经过充分的室间隔心肌切除、乳头肌松解,均能得到明显改善。只有小部分患者同时合并二尖瓣器质性病变,需同期处理二尖瓣。超声心动图能够较准确地判断HOCM患者二尖瓣反流的发生机制,识别合并存在的二尖瓣器质性病变,对手术策略的抉择至关重要。
二:肥厚型梗阻性心肌病二尖瓣叶长度及对合形态异常的超声心动图随访研究
[目的]应用超声心动图随访观察肥厚型梗阻性心肌病(HOCM)行扩大室间隔心肌切除术后二尖瓣反流的变化趋势,以及术前、术后二尖瓣叶长度及对合形态的改变。
[方法]入组2012至2017年间阜外医院由单一有经验术者行扩大室间隔心肌切除术的HOCM患者52例,术前二尖瓣各参数与正常对照组及术后对比。随访观察术中未行特殊处理的二尖瓣叶,术后各参数的变化情况,以及中期随访中是否出现新发的、有血流动力学意义的二尖瓣反流,或原有的二尖瓣反流加重。
[结果]52例HOCM患者与正常对照组比较,术前其左房前后径(LAD)增大,室间隔(IVS)明显增厚,左室舒张末期前后径(LVEDD)减小(P<0.01);二尖瓣瓣环前后径(Ann D)扩大,前、后瓣叶(ALL、PLL)均延长,前、后乳头肌直径(APM、PPM)均增大(P<0.01),前叶在瓣环上的投影长度及投影比例(Pro L、Pro R)均减小(P<0.01),瓣叶对合高度(Ten H)无明显统计学差异(P>0.01),瓣叶对合点到室间隔的最近距离(C-sept)及乳头肌连线平面与室间隔的距离(S-P)均明显减小(P<0.01)。扩大室间隔切除术后,与术前比较左室流出道最大压差(LVOT-PG)明显减低,二尖瓣反流(MI)明显减少(P<0.01);二尖瓣瓣环前后径(Ann D),前叶在瓣环上的投影及投影比例(Pro L、Pro R),瓣叶对合高度(Ten H)与术前比较均无明显差异(P>0.01),瓣叶对合点到室间隔的最近距离(C-sept)及前后乳头肌平面与室间隔的距离(S-P)较术前均明显增大(P<0.01);左房前后径(LAD)、室间隔厚度(IVS)、左室后壁厚度(LVPWD)、左室射血分数(LVEF)较术前均明显减小,左室舒张末期前后径(LVEDD)较术前增大(P<0.01)。
[结论]HOCM患者二尖瓣及瓣下结构存在一系列特征性改变,包括瓣叶延长,乳头肌前移,异常连接的腱索和(或)肌束等。经过充分的室间隔心肌切除,乳头肌松解及异常连接切除,SAM相关的二尖瓣反流均能得到明显改善。虽然二尖瓣叶延长未经特殊处理,但术后中期随访结果未见新发的,有血流动力学意义的二尖瓣反流,亦未见原有二尖瓣反流的加重。而HOCM患者二尖瓣对合形态的异常、对合点的前移,在梗阻解除后,未见明显恢复。
[目的]探讨超声心动图对肥厚型梗阻性心肌病(HOCM)合并二尖瓣器质性病变的诊断价值,并总结诊断经验。
[方法]2010年1月至2017年12月期间阜外医院由同一有经验术者对480例HOCM患者行扩大室间隔心肌切除术,其中22例(4.6%)同期进行了二尖瓣成形(MVP)或二尖瓣置换(MVR)。将这22例患者术前经胸超声心动图(TTE)及经食管超声心动图(TEE)对二尖瓣器质性病变的诊断描述,与术中探查结果进行对照,分析TTE及TEE对HOCM患者二尖瓣器质性病变的漏误诊原因,总结诊断经验。
[结果]480例HOCM患者,术后IVS、LAD、MI及LVOT-PG均较术前明显减低,LVEF较术前也有所减低,LVEDD较术前增大(P均<0.01)。95.4%(458例)HOCM患者的二尖瓣反流为SAM相关,经过充分的室间隔心肌切除,均明显改善。4.6%(22例)患者同时合并二尖瓣器质性病变,以后叶受累常见。非炎性改变共16例,其中瓣叶脱垂12例(占比54.5%),退行性变4例(占比18.2%);炎性改变6例,感染性心内膜炎4例(占比18.2%),风湿性改变2例(占比9.1%)。7例后叶脱垂的患者中,6例患者合并瓣下腱索断裂。22例患者中,术前TTE共识别出二尖瓣器质性病变12例,术中体外循环转机前TEE补充识别2例,术中首次外科探查补充识别病变4例,二次外科探查补充识别病变4例。对后叶脱垂合并腱索断裂的检出率低(16.7%)。
[结论]HOCM患者绝大部分的二尖瓣反流为SAM相关,经过充分的室间隔心肌切除、乳头肌松解,均能得到明显改善。只有小部分患者同时合并二尖瓣器质性病变,需同期处理二尖瓣。超声心动图能够较准确地判断HOCM患者二尖瓣反流的发生机制,识别合并存在的二尖瓣器质性病变,对手术策略的抉择至关重要。
二:肥厚型梗阻性心肌病二尖瓣叶长度及对合形态异常的超声心动图随访研究
[目的]应用超声心动图随访观察肥厚型梗阻性心肌病(HOCM)行扩大室间隔心肌切除术后二尖瓣反流的变化趋势,以及术前、术后二尖瓣叶长度及对合形态的改变。
[方法]入组2012至2017年间阜外医院由单一有经验术者行扩大室间隔心肌切除术的HOCM患者52例,术前二尖瓣各参数与正常对照组及术后对比。随访观察术中未行特殊处理的二尖瓣叶,术后各参数的变化情况,以及中期随访中是否出现新发的、有血流动力学意义的二尖瓣反流,或原有的二尖瓣反流加重。
[结果]52例HOCM患者与正常对照组比较,术前其左房前后径(LAD)增大,室间隔(IVS)明显增厚,左室舒张末期前后径(LVEDD)减小(P<0.01);二尖瓣瓣环前后径(Ann D)扩大,前、后瓣叶(ALL、PLL)均延长,前、后乳头肌直径(APM、PPM)均增大(P<0.01),前叶在瓣环上的投影长度及投影比例(Pro L、Pro R)均减小(P<0.01),瓣叶对合高度(Ten H)无明显统计学差异(P>0.01),瓣叶对合点到室间隔的最近距离(C-sept)及乳头肌连线平面与室间隔的距离(S-P)均明显减小(P<0.01)。扩大室间隔切除术后,与术前比较左室流出道最大压差(LVOT-PG)明显减低,二尖瓣反流(MI)明显减少(P<0.01);二尖瓣瓣环前后径(Ann D),前叶在瓣环上的投影及投影比例(Pro L、Pro R),瓣叶对合高度(Ten H)与术前比较均无明显差异(P>0.01),瓣叶对合点到室间隔的最近距离(C-sept)及前后乳头肌平面与室间隔的距离(S-P)较术前均明显增大(P<0.01);左房前后径(LAD)、室间隔厚度(IVS)、左室后壁厚度(LVPWD)、左室射血分数(LVEF)较术前均明显减小,左室舒张末期前后径(LVEDD)较术前增大(P<0.01)。
[结论]HOCM患者二尖瓣及瓣下结构存在一系列特征性改变,包括瓣叶延长,乳头肌前移,异常连接的腱索和(或)肌束等。经过充分的室间隔心肌切除,乳头肌松解及异常连接切除,SAM相关的二尖瓣反流均能得到明显改善。虽然二尖瓣叶延长未经特殊处理,但术后中期随访结果未见新发的,有血流动力学意义的二尖瓣反流,亦未见原有二尖瓣反流的加重。而HOCM患者二尖瓣对合形态的异常、对合点的前移,在梗阻解除后,未见明显恢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