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本研究通过建立哮喘患者个人档案,进行个体化的管理,加强对诱发因素的识别和预防,提高哮喘健康水平,为更好的实现哮喘长期治疗目标打下坚实的基础。方法:选择2015年1月至2016年1月在河北医科大学第二医院(下称省二院)呼吸科门诊就诊的哮喘患者400例。患者均符合支气管哮喘的诊断标准。由经过培训的省二院的呼吸科门诊医务人员填写哮喘个人档案。档案内容包括:1.患者基本情况;2.哮喘诊断和相关症状;3.是否合并其他过敏性疾病等;4.哮喘控制测试(ACT)评分。所有统计分析均由SAS9.3和spss19.0实现,以α=0.05为检验水准。结果:1入组患者有400人,男性155人、女性245人,男女比例为31/49,研究人群中以女性居多;平均年龄为(42.13±13.66)岁,平均体重为(65.48±11.43)kg;研究人群中整体受教育程度偏低,初中及以下的人群占55%,高中占28%,大学占17%;生活在农村地区的占59%,城市占37%,郊区占4%,以农村人数最多。2对入组病人进行统计:典型哮喘(CA)所占比例为68.75%,咳嗽变异型哮喘(CVA)所占比例为24.5%,胸闷型哮喘(CTVA)所占比例为6.75%。经过为期一年的管理后,电话随访患者用药情况,其中失访病历90例,对这310份病历(三类所占比例CA 66.8%,CVA 25.2%,CTVA 8%)进行分析:比较不同哮喘类型与吸入激素用药时长的关系,可以说咳嗽变异型哮喘用药时间较短(主要是是实现完全控制需要时间短),但与其他组比较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3哮喘患者合并过敏性鼻炎病史的有38.5%;有其他过敏性疾病病史(包括荨麻疹、湿疹、药物过敏、食物及花粉过敏)的占23%;有遗传史的仅占12.8%。4哮喘发作的常见诱发因素依次为烟雾、气温变化、呼吸道感染、灰尘、气溶性化学物质、情绪变化、动物、运动、花粉、药物;其中烟雾所占比例最高,为58%。5将肺功能指标分别作为因变量,其他因素作为自变量,拟合混合效应模型分析结果:对于首诊、生活在郊区、没有合并慢阻肺的患者,FEV1占预计值%、FVC占预计值%、FEV1/FVC越高(P<0.05)。6PEF、PEF占预计值%:在前三次随访中,随着就诊次数增加,PEF测定值和PEF占预计值%越高(P<0.05),但在第四次随访中反而降低(P>0.05),在之后的随访中再次升高(P<0.05)。7哮喘控制情况:开始入组患者均完成ACT评分,平均分数为(18.14±2.87)分,其中25分占3.75%(15/400),20~24分占35%(140/400),20分以下占61.25%(245/400)。拟合混合效应模型分析结果:与随访次数的关系是:与随访次数的关系是:在前三次随访中随着就诊次数增加,ACT评分越高(P<0.05),但在第四次随访中ACT评分反而降低(P>0.05),在之后的随访中ACT评分再次升高(P<0.05)。结论:1详细了解了哮喘患者的发病特点,结合患者的自身情况实施个体化治疗方案,有利于疾病的控制。2 ACT评分及呼气峰流速仪的正确应用,对于哮喘患者病情变化是很可靠的监测工具。3对哮喘发作的常见诱发因素进行识别和管理,可减少哮喘发作次数。